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一些先进的、适合大面积土地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但却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铁搭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发达,养牛空间逐渐狭小,且养牛成本上升,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   (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大部分土地,把此前零散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把它们归于个人管理之下。至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增加农产品供应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并于1731年在著作《马拉中耕农业》一书中公开其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播种机械,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迈出的重要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马拉收割机,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说明中英农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擦亮了中国有识之士的眼。1867年,徐继畲被委任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太仆寺卿兼同文馆事务大臣。他坚持“兼容并包,智周无外”的办学思想,勇于吸纳和借鉴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增设天文算学、国际法、微积分、世界地理、历史以及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课程,使同文馆实现了由单纯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向现代高等学校的历史转变。同文馆实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为中国培养了不少现代化高级人.1898年,同文馆改为京师大学堂,再往后,京师大学堂又改为北京大学和北师大。由此知,徐继畲是中国现代意义的第一所大学的首任校长。蔡元培1917年就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他在整顿学校中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摘编自《徐继畲与平遥超山书院》

材料二   1872年,《学制》颁布之后,日本政府着手建立近代化的大学。1877年,成立的东京大学模仿西方的大学建制,分为法学部、理学部、文学部、医学部,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以东京大学为标志的日本近代大学的产生,一方面承袭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另一方面是以西方大学为蓝本而建立起来的近代大学。它反映出了近代日本的东西方结合。其次,适应日本工业化发展需要而建立的各科高等学校,也是在以西方近代化国家为目标的前提下而设置的,它体现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格。由此可见,大学与专门学校的初创皆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复合性与创造性特征。1873年,作为《学制》的补充,日本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规程》,为设立专门传授专业知识的学校设定了制度与法律的保证。到1885年,日本的各科高等学校达到了102所,它们与大学一道构成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一批官立高等学校的建立,有效地为日本培养了技术与管理人才。

——摘编自《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第七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教育办学方针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日高等教育变革的共同影响。
2020-10-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II)
3 .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

材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   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盂加拉,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到过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续发生。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材料三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600180018701939195019731970年以后
广度贸易公司活跃于亚洲和北美商品链跨国公司出现并活跃在欧洲、北美和主要的初级产品出口领域活动商品链跨国公司活跃于工业化国家,逐渐进入发展中国家但被排斥在共产主义国家之外随着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融入世界经济,跨公司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及全球性生产/销售网络
深度贸易公司集中经营奢侈品,但它们只在经济中占很小比例跨国公司主导着特定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发展和特定制业的投资制造业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开始控制一系列工业部门跨国公司控制世界贸易,控制世界产出的四分之一
速度相对高:生产加速中速高:生产过程和全球竞争加速

——据刘贞晔《全球大变局:中国的方位与出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通过直接生产过程中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三大环节的分解和全球化布局直接掌控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和服务,将价值增值低的一般生产制造过程直接转移到国外,增加低成本的海外中间产品生产和产品组装,营造“全球生产价值链及其微笑曲线”治理结构的新布局。根据世界各国市场规模的大小、自由度和生产成本的高低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采取内部一体化或外部一体化的形式,形成直接的国际生产或国际外包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

——据林世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变革与我国经济发展能力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生产全球化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简述生产全球化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设立内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为廷推。内阁建立初期,阁臣均由皇帝亲自选任。正统时,曹鼎、马愉等均由推举入阁。宣德时期,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嘉靖以来,内阁规模扩大,还设立内阁首辅。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尚书。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总揽朝政,权倾朝野,势力漫布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崇祯时期,阁臣选任继续采用特简方式外,在廷推的过程中引入了“校卜”的方法,又采用了考试的方式来选拔。

——摘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 1714年,新任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会议由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841年,罗伯特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两党制形成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1887—1897年,政府议案占下院工作时间由83%增加到84.5%。1905年,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

——摘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内阁大臣产生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蒙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搜搜百科《达尔文选化论》

材料二   严复《天演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赫胥黎原书的忠实译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根据事实,“取便发挥”的“达旨”。这本书所以能起巨大影响,原因也在这里,它对外国思想的介绍翻译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力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的需要。

《天演论》用自然科学的许多事实,证明了生物界物竞天择、进化无已的客观规律,以达尔文主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给了当时中国人以发聩振聋的启蒙影响和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立即作了当时正涌现的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的重要的精神食粮,煽起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走上革命道路。固然这主要由于社会阶级斗争形势所决定,而《天演论》在思想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李泽厚《论严复》

材料三   它(达尔文主义)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正是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和在自然界一样,最强有力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在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俗的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他们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和成功,因为他们已证明自己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而且,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
(2)据材料二归纳概括严复《天演论》的特点。
(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完成了“汉承秦制”与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一种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汉代才最终形成的。”

——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材料二   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析材料三中核心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宗规定:“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宋代在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比最大,其次是珠江流域,再次是黄河流域。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材料二 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儒学,为什么就合适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并指出有何影响。
2019-11-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10 .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