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63 道试题
1 . 中国士人惊觉“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并逐步接受“以强弱定文野”的观念,从长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到承认自己成了边缘的野蛮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一现象首次显现于(     
A.明末士大夫与欧洲传教士接触交流时
B.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时
C.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的情状中
D.晚清政府洋务派推行的洋务新政期间
2 . “开元通宝”钱的发行,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自此以后,钱币改称“开元”通宝、元宝、重宝等,这也成为唐后各代钱币的标准。这表明,唐初货币的铸行(     
A.改变以重量定名的制币传统B.改变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C.使钱币材质与铸造更为精良D.实现了国家对铸币权的管控
3 . 有学者指出,儒家贵民,法家尊君。儒家以人民为政治之本体,法家以君主为政治之本体。就此以观二家之异,正如泾渭殊流,入目可辨。下列选项中,体现“法家尊君”思想的主张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筑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等

材料二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也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学医,但后来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归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支持和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同而和、和实生物,从学理上看两者具备“相结合”后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充分肯定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诸层面的价值意义,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现实条件与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塑并筑牢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蕴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承彦主编《传统文化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鲁迅生涯规化的特征。结合所学,对其生涯规化进行评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史实。
2024-04-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定居于特斯科科湖沼泽地区的一个岛屿上,面对不便利的地形,阿兹特克人从湖底挖掘出肥沃的淤泥,在湖中建成一块块“浮园”,用来种植玉米、番茄等作物,有时耕种者每年甚至可以从浮园中收获七次。“浮园”的发明(     
A.体现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B.得益于海外物种的引入
C.巩固了印加帝国的经济基础D.有利于种植园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波斯帝国的建筑以王室为中心,很多由希腊工匠修建。波斯人还仿制巴比伦尼亚的阶梯状建筑风格,美索不达米亚建筑中的有翼公牛、绚丽多彩的琉璃砖,采用埃及的圆柱和柱廊结构。上述现象表明古代波斯(     
A.疆域范围地跨欧亚非B.推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统治者崇尚君权神授D.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7 . 1618年5月23日,波西米亚议会信奉新教的代表将皇帝派来传达旨意的官员从王宫的窗口抛入护城壕。当天,布拉格爆发了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起义,长达三十年的战争由此开始。1648年,斐迪南三世被迫停战求和,交战双方签订和约结束混战局面。关于该和约说法正确的是(     

A.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B.明确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C.第一次通过国际公约形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2024-03-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以下属于战国时期社会治理途径的是(     

A.开始产生郡县制和官僚制B.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C.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D.建立内外服制
2024-03-3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唐初在崇尚门第、官爵的社会风习以及“抑文雅而重法吏”的用人方针下,科举士人多艰于仕途,居大不易。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唐初(       )

A.九品中正制仍为主要选官制度
B.科举制度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
C.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科举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成果,最突出的是汉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的汉族⋯⋯其内涵更加丰富,因此才能够产生“华夷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整个唐朝的发展历史也是曲折的,一方面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在向好的方面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适应问题……整个唐代,唐朝在民族关系方面,主要是与突厥、吐蕃、回鹘、南诏国等民族政权发生着友好的交往、交流,同时也存在矛盾冲突。当然,这些民族政治力量控制的地区对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也并不是没有贡献。

——王文光、胡明《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作为意识形态界域中的四等人制,其总体精神的形成,首先是以二元的思维进行,将蒙古、色目人划分一元。汉族人(包括汉、南人)化为一元,不同的元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简单化的二元管理思维和二元现实集团,确保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民族如此众多,各个民族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性,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所以统治阶层只能客观地采用因俗而治的策略……实际上这种“四等人制”并无特别的民族分化倾向,主要反映的是元朝这一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巍《蒙元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三例唐朝民族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的目的,并指出作者认为“四等人制”在元朝确立的必要性。
2024-03-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