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危机的刺激让国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教育制度,劳动教育与民族存亡的关系逐渐被发掘认识。1906年,学部正式将“尚公、尚武、尚实”作为教育宗旨,“尚实"就包含了劳动教育的雏形。后来黄炎培开创的职业教育、晏阳初践行的平民教育等均为我国劳动教育地位的提升作出了贡献。由于社会性质的局限,民国时期劳动教育逐渐演变为劳工教育,出现社会团体、教育机构、企业、工会等共同参与劳工教育的情况,如荣氏企业以“学校工厂化是精神原则之所在”为理念实施劳工教育,劳工“进厂先教识字,落工习副业,非实习不能派事”。

——摘编自李忠《近代中国劳工教育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急需培养国家建设新人和劳动者,劳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据统计,以“劳动教育”为篇名的期刊论文最早发表于1953年,之后的两年间就达到177篇。当时的劳动教育既承担着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同时还是改造政治思想的手段,这就决定了接受劳动教育的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基层劳动者,还包括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各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等。当然还包括数量庞大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都积极探索适应新社会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形态。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劳动教育不同于近代劳动教育之处。
2024-03-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下·西藏拉萨·阶段练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改变沙俄时代科技落后的局面,苏俄(联)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列宁专门颁布法令以保证沙俄时期专家巴甫洛夫的研究延续。1920年底,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提出了《俄罗斯联邦电气化计划》,到1925年,苏联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帮助科技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提供科技交流机会。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开发和建设,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1.5%上升到70.2%,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这一比重高达77.4%。与此同时,1918—1940年,苏俄(联)高校总计培养专家120多万人,科技人员的数量由1914年的1.02万人增长到1940年的9.83万人,苏俄(联)科学院院士由1917年的45位增加到1956年的464位。二战后,由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中发展重工业的影响,许多企业不愿冒着完不成计划的风险去采用新科技,由此苏联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摘编自郭春生、胡志伟《科技革命与苏联兴衰的关系论析》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建设工业国的总目标,提出了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总要求。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并组织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年,党中央确立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并完整地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通过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四个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科技和经济基础。

——摘编自刘雷、万劲波《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过去、现在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推进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技发展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
2024-05-09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国治理惯性在罗马帝国时期并未消失。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中央与行省的高级官员总共为150人到200人左右,即使到了3世纪早期,这一人数也才达到350人左右。绝大部分帝国地方的行政工作,罗马人都交给了自己的地方代理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包括授予公民权、财政、税收、司法、宗教崇拜、建筑工程等一系列与城市直接相关的问题。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在司法问题上,只有涉及金额超过一定限度,或者事关公民的生命时,才会上诉到总督或者皇帝那里。”在城邦众多的帝国东部,本地的市政自治机构仍然被继续维持下去。在城市比较稀薄的西部,统治者则默许本地的部落贵族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政治结构,并将周围的土地与社群分配给这些贵族。英国史学家芬纳说“帝国的官员只是附加到遍布帝国的自治共同体之上的上层结构”。

——摘编自(意)弗朗切斯科·德·马尔蒂诺《罗马政制史》

材料二   两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以来,封国势力和豪强势力不断遭受打击和削弱,王朝的统治标准逐渐渗透到帝国每一个角落,所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虽有夸张之处,但始终是汉朝诸帝追求的政治目标,地方官吏如果擅自更改或假传中央命令,可能面临最高死刑的惩罚。西汉王朝强盛时期,郡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03,下辖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587,至东汉时期,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仍然有1180。县以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三老地位较高,通过榜样示范和宣讲宗法伦理使得统治者意图自然而然地传到基层民众的圈子里,从而达到控制乡里人心的目的。据统计,两汉时期,中央加郡县官员数量竟高达到13万到15万之间。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地方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地方治理不同于罗马帝国地方治理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素有尚武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先民们对力量和勇武的歌颂与崇拜,但中国的尚武精神一直追求的不是战争的延续和野蛮的厮杀,而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优秀成分。“尚武”是唐代蓬勃社会精神的真实写照,它真实影响着唐代文学的面貌。直抒文人墨客心中的万丈豪情与赤忱之心、高度发展的文化又催生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唐诗中描述“忽见山头水道堙,鸳鸯环甲被金鞍马上弯弓搭箭射,塞门看。为报乞寒王子大,胭脂山下战场宽。丈夫儿出来须努力,觅取策三边”。李唐王朝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辽阔的国土唐朝从士族到百姓,都显示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勇武劲悍的追求,又促使唐代尚武精神历久弥新、更加昂扬,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古典的武士精神。

——摘编自付婷《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尚武精神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尚武精神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程懋筠(19001957),江西新建人,天资聪颖,自幼谙熟国学,尤其热衷京剧、古典文学。1918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声乐。1926年,回国后在江西省立师范学校、南昌一中等学校教授音乐。1928年,其应征作品被选为党歌。1937年,正式确定为中华民国国歌。1933年,在南昌创办“音教会”,担任主任委员,组建合唱团,公开演出,号召民众团结抗日。19334月,创办《音乐教育》月刊,面向中小学教师,普及音乐知识,解决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抗战期间,组建“抗敌歌咏话剧团”等,发表抗日救亡作品,报道全国各地的救亡活动。此外,程懋筠先生还谱写了《中央大学校歌》《正气中学校歌》等众多校歌,1957年,病逝于南昌。

——摘编自何卓《程懋筠中国近代音乐之历史贡献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程懋筠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懋筠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冷战时期,联合国展示其能力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海湾战争之后,联合国的任务突然成倍增加,联合国推动安理会成员尽可能达成共识而对外呈现出“和睦相处”的局面,这一时期否决票都很少见到。从19881月到199212月,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达到14次,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前所未有。与之同时,联合国在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也是空前的,一种强调多层次合作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机制在联合国初步形成。尽管冷战结束后的联合国作为一个由世界民族国家共同组成的国际组织,会员国的广泛化带来了利益和价值观的多样化,让美国对其控制往往力不从心,但联合国依然面临困境,联合国维持和平和执法职能混合,缺乏当事各方的充分同意,主要会员国承诺有限,尤其是在索马里和波斯尼亚局势变得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的期望显然超过了联合国的能力。在现实中,国际组织不可能对霸权国施加足够的压力。

——摘编自王煜《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前联合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甲午战争失利,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转折点。相较于“专用西法”的日本军事的飞速发展而言,中国无疑已经落后了。迫于内外压力,1901年光绪帝下诏宣布:“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张之洞主张通过仿效开办军事学堂,大量培养中下级军官,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新式陆军之际,兴办起一系列随营武备学堂。这一时期的军事学堂结束了以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局面,军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为了统一各学堂的学制和教学,清廷开始着手建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军事教育体系。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广泛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辛亥革命前,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军人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摘编自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为剿灭太平军鼓励各省操办团练。曾国藩认为办团练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组建湘军。湘军的基本单位是营,后来又在营的上面增设了统领进行管理,统领的手中掌管着几个营。统领们都归曾国藩管辖,听命于他们的最高统帅曾国藩一人。士兵们使用的兵器有不少是由向列强买来的火枪,山炮等。在募兵方面,实行长官自行募兵,这样彼此通常是同乡关系师生、姻亲关系,便于控制。募兵的主要对象是青壮年农民以及读书人,成兵速度快,并且战斗力强,军队素质较好。曾国藩在加强士兵的训练之外,还向士兵灌输忠勇奋发,尽忠报效,绝对服从长官命令的思想,以加强思想控制。

据资料显示,湘军在列的将领,可以作为参考的179人之中,作为读书人出身的104人。湘军的高级将领们有许多是担任总督和巡抚的,他们手中掌有军权,同时,他们还将地方上的财政大权也收归已有。

——摘编自袁飞《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湘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湘军在中国近代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顺治年间,中央的财政收入约为2700万白银。在此前后,清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解款协拨和奏销制度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财政的控制。雍正年间,朝廷严惩贪腐,大力清理各地的田赋积欠和国库亏空问题;同时推行摊丁入亩,并将地方政府加征的火耗并入正税,由中央征收。此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至乾隆中期达到了7100万两白银的高峰。

——摘编自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与后期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万两)。

时间(年)田赋盐税关税厘金杂税项收入总计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766398671.8357410.355409.37004498.095549100
1903354633.80125011.91304228.99229821.903563.4010492100

注:厘金是在商品运输途中抽取的捐税。

——摘编自《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前期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财政收入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财政收入变化的历史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