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支持下,河北省一些民俗体育得到挖掘继承,其中井陉拉花1957年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一些艺人将空竹搬上舞台,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杂技表演项目。受政治环境影响,“文革”期间河北民间民俗体育受到严重打击。如在邯郸市流传了600多年的民间活动“彩布拧台”因“破四旧”被迫中断,与民间信仰、庙会相关的民俗活动,诸如高跷、狮舞、龙灯、武术,寸跷、旱船,更深遭破坏。改革开放后,河北省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充分展示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秋千、射弩、陀螺、武术、民族式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有些民俗体育活动,如跳绳、打沙包、竹竿舞、象棋围棋甚至走进了学校课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代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着传承人减少、参加者兴趣减弱、资金缺乏等问题。

——摘编自李静体、武建征《近代以来河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材料二   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才能更加适应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鲜明个性的转换,一是“实用主义”的现代转换;二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化转换。创编当代文艺作品,以当代人物形象演绎传统文化精神或以古代人物形象演绎当代人文精神。如电影《英雄时代》、电视连续剧《大境门》等,通过现代化传媒让承载传统文化走入现代人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符合河北自“胡服骑射”所创立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精神,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精神,树立河北人民自由与平等的意识,强调大局意识和共享意识,继续秉承宽厚坦诚的朴实民风、“燕山月下多狼烟”的为国赴难的自觉传统以及“舍生取义”的燕赵气节。

——摘编自李智深等《浅议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河北民俗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春秋战国相较,汉代提供了比先秦更有保障的求职途径和谋取利禄的机会,使各阶层社会流动的实现途径日益规范和制度化。汉代,不论学子出身如何,只要学业优秀并为统治者所用,便可上升到令世人仰慕的社会阶层,由学术精英和知识精英成为政治精英,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占据较高社会地位。

——摘编自薛志清等《功利观与精神的培养——对汉代士人社会流动途径的考察》

材料二   明代中期由于展开捐纳,导致官僚预备集团愈发膨胀,加之科举的额数相对稳定而不能适应人口数的增长,大批士人上进无门。时人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相混。今新安多大族,其地在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当时的士人杨爵“下诏狱,杖之。居数日,视无恙,复杖之”;王夫之在书中也多次谈到廷杖等酷刑对士人心态的摧残,为人君者毁裂纲常之大恶”。明末士大夫“躁竟”“激戾”“放织”等表现变成了士人群体的特有性格。

——摘编自王新博《浅议明末士人生存与心理动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使汉代士人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明末士人的变化并进行评析。
2021-06-2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简介
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因时局影响未被利用。1921年,苏俄开始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领导层制定了三级计划并研究了预算体制
20世纪20年代末~1951年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1952~1964年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在国际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65~1975年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20世纪70年代,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改革陷入停滞
1976~1985年开展强化劳动纪律、反酗酒运动及反腐败斗争;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1986~1990年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接受西方指导,出台“500天计划”,以迅速地向市场过渡;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俄)联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昨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世界工厂”。19世纪中后期,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开创并发展了合成化学技术,带动了合成纤维,制药、酸碱工业等行业的发是,人类进入合成化学时代和人工制品时代,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19世纪末,美国石油化工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完成石油化工对煤化工的取代,推动世界制造中心的第二次转移。二战后美国牢牢占据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科技群(核、生物、航空航天等)的中心位置。二战后的日本积极引进并利用各国技术之长,同时在美国的产业帮扶下,组成日本产品系列,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美国,成为人们公认的世界制造中心。与此同时,韩国、东南亚、中国港、台及大陆的制造业也先后蓬勃发展,一些产业的发展水平直逼日本。第三次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不断深化。

——摘编自成其谦《世界制造中心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前两次世界制造中心相比,第三次世界制造中心的不同。谈谈你从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中获得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时候设立州制不是偶然的。这时汉朝的疆域较秦扩大许多,设置郡国已达百二之数,管理有所不方便。有必要在郡国之上设新区划,置州刺史,使之督察郡国政务,中央因之了解到更多情况。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重“黄老思想”的传统,而用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治国。因此,儒家经典也被利用来解释一切现象,在全国设州也不例外,   《禹贡》 《职方》两篇是儒家经典中的篇章,合两者不重复的州名来设州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就在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摘编自曹尔琴《汉代州郡的设置及其分布》

材料二 唐代道制改起于睿宗、玄宗之际, 以景云元年(710)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为标志;到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 以乾元元年(758)改置观察使, 大历十二年至建中三年(777—782)制定观察使及僚佐俸禄,道的建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制为标志,前后持续近70余年。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实行州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后汉朝州制变迁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道的划分依据,说明唐代道制在“近70余年”中的改革趋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父亲在征服希腊后决定对波斯开战,并以此来“报复波斯”,继承父亲的遗志无疑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动机之一。“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是希波战争后希腊演说家的名言,作为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亚历山大难免也有报复波斯并从东方获得财需的动机。“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地开拓疆土,不断增加权利”,亚历山大如是说。从中可以看出英雄情结、征服世界的伟大梦想也是亚历山大东征的重要动机。

——摘编自孙丽君《浅谈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材料二   公元前334 年亚历山大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芒万文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 323一前 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等,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孙博《浅析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东征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对亚历山大东征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弃疾(1140-1207年)自幼目击战乱劫难之悲,亲历民族压迫之苦,在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和悉心教导下,从小就树立了以武立身做将军的梦想和恢复中原失地的雄心壮志。22岁时,揭竿而起,聚众两千,起义抗金,并奉表南归,直至67岁去世,在南宋生活了45年。在此期间,辛弃疾不失时机地紧抓住每次被朝廷任用的平台和机遇,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堪称是“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的治世能臣。

——摘编自邹卫平《家国情怀壮稼轩》

材料二   南宋时,广大人民反民族压迫的爱国感情和斗争精神,使辛弃疾受到了鼓舞,投进了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斗争。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抗战御敌,须得民心,惜民力,主张朝廷“宽民力”。辛弃疾不能投身抗金斗争,是主降派左右了南宋政局的结果。因此,辛弃疾对这伙民族败类极度不满,投以无情的蔑视。但辛弃疾有着阶级根源的正统观念,例如,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受命镇压茶商军。淳熙六年,会稽郡人王佐血腥地镇压了湖南农民起义,辛弃疾写了首《满江红》表示祝贺。

——摘编自洪耀辉《辛弃疾词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弃疾家国情怀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游击队单独的活动,在主要集团军的战役上并没有决胜的意义。可是,无数游击队的不断的动作,却是非常伟大的力量,像连续的滴水可以蚀穿石头,使敌人的交通迟滞、阻塞企图暴露,军心动摇,汉奸政权也不稳固,兵力不敷分配,给养断绝,经济资源被破坏,有生力量被削弱。

——摘编自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在华北、华中(含华东)和华南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1938年年底为58.8%,1939年为62%,1940年为58%,1941年为75%,1942年为63%,1943年为58%。至于同期国民党军队在这些地区所抗击的伪军,只在1943年有10%,其他年份里伪军均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所抗击。

——摘编自阎治才《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为壮大抗日游击队伍的力量,1940年9月,新成立的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在顺德县西海乡涌口村的一间茅屋里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一支八路军、新军式的抗日武装。1941年7月中旬,日军指使汉奸李望鸡所率的两个团向西海外围推进。西海根据地林锵云通过群众工作,积极联络当地乡绅,发展中间势力,做好充足准备,击退了李塱鸡军的两次试探性进攻。这场战役中广游二支队只有三四百人,却打垮了伪军一个师的进犯,毙伤伪团长兼“前线总指挥”祁宝林以下共500余人。这就是珠江三角洲敌后抗战以来以少胜多的著名战斗,被誉为“西海大捷”。

——摘编自李金哲《华南抗日纵队的建立与华南敌后战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海战斗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4-06-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西方社会开始复兴,新兴城市零星出现并逐渐发展,而原本发挥巨大宗教教育作用的修道院“更加重忏悔、祈祷和隐居生活”,“对教学工作的兴趣降低了”。以行会方式组织学术生活的中世纪大学,其教学人员的教学,研究等学术传播、学术创新功能逐渐得到了教会、国家以及市场不同程度的认可,大学变成了牧师、律师、医生、政府官员等多种专业的教育、训练场所。

材料二   随着学者社群的专业标准和学术活动的内在逻辑日益成熟,教会和政府对大学的调控和压制虽然一直存在,但信任和尊重却也与日俱增。大学组织以及其中的学者社群也正是利用这个契机,努力争取并大大获得了诸多学术权利,甚至还获得了不少的社会特权。大学参与社会生活的力度、大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不断增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大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世纪晚期大学发展的特点。
2024-05-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