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特别重视工商业方面的发展。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同时置官设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重奖专业人员,力戒奢侈淫巧。他采用“官山海”政策,即“请君伐菹薪(枯柴),使国人煮水为盐,征而积之”。在铁器生产上采用“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同时通过会盟与诸侯各国达成关税协议:“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为了吸引其他诸侯国的商人来齐,管仲在生活、驿站设置等方面给予外商以优惠,“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所以各国商人纷纷到齐国经商,以至“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摘编自夏梦《管仲富民强国的经济措施浅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工商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工商业改革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立国之初,西周统治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避免重蹈商王朝的覆辙,确立起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一方面,与周部族共同颠覆商王朝的大大小小的方国,对于新生的周王朝并非绝对的心悦诚服;另一方面,周部族尚未能对旧商统治区域形成有效的统治,商朝遗民及其贵族群体并未放弃“中兴”商王朝的野心。有鉴于此,西周统治者开始大行分封,作为“友邦君”的各地诸侯自然在分封之列,但是姬姓王族同样也通过分封获得了大片地区的统治与控制大权。不论是商之旧地或者是尚未征服的偏远地区,都被纳入分封体系之内。这样,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姬姓王族不仅巩固了新政权,还确立起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而异姓诸侯则处在众多姬姓封国的包围与封锁之中,“友邦君”纷纷成为周天下的臣下。在此基础上,周王室进一步通过在商朝已经逐渐成型的宗法体制,理顺了王族内部的关系,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规范了贵族群体的等级秩序。一个具有惊人稳定性,绵延八百载的政权就此逐渐定型。

——刘子言《贵族政治的范式——浅议西周政治》

材料二   “六王毕,四海一”,扫荡六合而归一的嬴政皇帝陛下,决心要在千古未有的伟业基础上构建起大秦王朝的万世不易之基。首先,便是明确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嬴政看来,唯有“皇帝”这一凌驾于“三皇五帝”之上的称号才能配得起自己的伟大,也唯有自己才能掌握那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再者,帝国之内尺寸之地皆是皇帝陛下私产,耄耋垂髫之人皆是陛下之臣,那任何大小官员皆当由陛下所命,锱铢之权皆当由陛下所授。是以,上至丞相,下自县令,各级官员之任免考核调用升迁贬谪之权皆归于皇帝。如此,皇帝之下及其庞大的官僚体系,构成了一整套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刘子言《变局——大秦帝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与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
2023-10-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显著成就是政教分离,推动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和非宗教的教育。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嗣后的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殖民地海地和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各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的高涨。经过长期斗争,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地区挣脱了法、西、葡的殖民枷锁,建立了独立国家。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2卷)》

材料二   亚当斯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对于使美国获得独立的这场革命深以为憾,因为它给法国树立了榜样。如拉法耶特侯爵刚从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回到法国就呼吁:“现在就发动一场起义,抵抗是神圣的使命。”还有下面的理论:政治权力源于接受权力统治的人民,权力应当取决于人民的意愿;凡不是据此构建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法国人一度也信奉并欢呼美国人的观念:政府的灭亡就是自由的开端。

——摘编自【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同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官方和民间都要进行祭天、拜祖、祭孔等重大活动,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都非常清楚,祭天、拜祖、敬奉鬼神说到底都是为了教化百姓。从周公旦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这种清醒的实用理性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每个人只要从我的内心做起,从我们的日常事情和现实生活做起,就可以由平凡之事入手来成就伟大功业。因此,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无非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国人既然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这就使得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

——摘编自赵林《西学三书》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对中国古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力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文献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及其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成为引领欧洲一代风流的思想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思想家。18世纪,经传教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传统文化,使欧洲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与当地流行的理性主义自然神论相类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坚定了他们的观念和斗志,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摘编自王立《中华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东学西传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尼克松就任总统后,结束越战是尼克松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1969年1月12日,《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查默斯·罗伯茨分析道:“竞选运动巴经很清楚地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要求从越南脱身,”为了能让美国“体面”地从越南问题中解脱出来……美国与中国的和解将会为华盛顿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杠杆。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尼克松和基辛格希望通过利用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间的矛盾,以及“与中国和解”所形成的威胁来对苏联进讹诈,这基本上成为尼克松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

——摘编自李丹慧《冷战国际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行“与中国和解”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与中国和解”政策。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面对战国的社会现实,吴起认为“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是相辅相成的,他告诫魏文侯只“修文德”不“治武备”无法确保国家安全,提醒魏文侯不要重蹈“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的历史覆辙。他在《吴子》中还指出,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必须“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认为通过“礼”“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可以形成“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荣辱观,必须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吴子兵法》从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深刻的军事思想体系,反映了战国初期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

——摘编自付海滨、薛国安《〈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吴起军事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的军事思想。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