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中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瓦剌部与明朝政府议和,双方达成互市协议。在贸易中,瓦剌部提出求购大量铁锅引起了明朝的警觉。为维护双方的和平友好关系,输出铁锅也是人之常情。但张居正认为瓦剌部求购铁锅,用意或许并不简单,因为铁锅可以重新熔化炼铁,之后打造兵器。经过思考,张居正提出铁锅贸易可以进行,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一是限量供应,由官方负责贸易,任何民间商人不得从事此类贸易;二是“以旧换新”;三是限定输出铁锅的品类,指定“广锅”(不易熔化再炼)为输出品类,其他品类的铁锅不得输出。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贸易战》

材料二:1929年美国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同年夏季开始出现经济萧条。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采取了针对贸易伙伴国的限制进口。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向进口的工业产品征收最高400%的关税。但是结果事与愿违,美国宣布提高关税之后,贸易伙伴们也不甘示弱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从1929年到1933年,仅4年间由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美国进口降低66%的同时,出口也降低了61%。全球贸易规模萎缩了大约66%。美国本身也遭遇重创,GDP跌幅一度达30%,失业率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实施贸易限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穆特霍利关税法》颁布的原因。
(3)谈一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2019-10-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全国II卷)百校联盟2019年高三TOP20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见下图)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从经济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6-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材料四: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 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4)据材料四指出近代英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因素。
材料五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5)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2019-01-30更新 | 9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安徽省望江县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18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材料:

料一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分哪几种类型?
(2)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谈一谈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点?联系两国实际分析原因是什么?
5 . 从英国领事与清朝官员交往的礼仪,探讨鸦片战争对清朝体制的冲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位于外滩33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1873年。


上海领事馆是英国政府驻上海的代表机关,其职责是维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向本国公民颁发护照、向外国公民颁发签证等。

材料二   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决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屋及居留之用。”这片英人居住地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英租界。

材料三   同治元年(1862),英领致上海道涵中有:

“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xiè官署)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

材料四   比如,对于笞杖这一中国传统刑罚,会审公廨在外国陪审官的影响下,使用就比较谨慎,从1878年4月1日到1880年7月31日的28个月中,仅在47个案件中责打人犯。会审公廨还变通枷号的办法,减轻木枷重量,将示众地点选在可避风雨之处,并允许受刑者回家吃饭、睡觉,第二天早饭后再重新枷号。这些都是在矛盾中变通、调适的结果。会审公廨规定适用西方律师辩护制度,无论民事、刑事案件,华人都可以聘请律师辩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栋建筑是英国驻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吗?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驻上海领事试图从清朝获得哪些权利?谈一谈英国人获得此权利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会审公廨和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相比,是有哪些进步?

6 .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7 .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50周年,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帮助他们回答问题。

(1)孙中山先生在《国事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请你把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编制成大事年表。

(2)以下是该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分析该法律条文的内容以及颁布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据此谈一谈我们今天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作为当今中学生,你认为应该从孙中山先生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2018-11-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中国封建社会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概况为“一”与“多”……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模式。

材料二   中国自战国秦汉以后,作为政治制度“一”即定型为一种僵固模式……其中地方制度的演变一次次遇到危机,但它仍能在危机中屹立;它的表层结构一次次被破坏,但从深层结构中又一次次复制和再生出来……西方国家的雅典政治体制以多元主义为特征。这种多元主义的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面,并存着两个以上平行的权力机构或掌权者。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水平的平面,是一个平顶山结构而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尖顶。材料三“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的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火种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一”与“多”在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秦汉至明清,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一”中的地方制度中西汉和唐朝是怎样被破坏、又怎样被复制和再生的?雅典的政治体制是如何运作的?

(3)材料三布罗代尔强调的核心观点:是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去阐释历史。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2)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017-06-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地区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1.027.551.0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