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哲学家只有使自己成为能对他的同类作出贡献时,他才有权利对自己作出估计。哲学家并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 “只对自己有好处,就是一无好处。” “智者在抨击干扰理性或阻碍理性发展的谬误中,智慧会感受到有朝一日将如此正当地为减轻甚或消灭曾使人备受痛苦的各种灾难作出贡献的那种光荣。” “因此让我们自由写作,也自由行动吧……一个顾虑重重、畏缩胆怯的作家,是不能为人类的精神和为他的祖国效劳的……一个哲学家必须以崇高的坚毅进行写作,或者就应预计到象并非哲学家那样的人去阿谀奉承,从这些哲学家自己写的这些文字里,分明可以看出这些自称为哲学家的特性和由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的特性。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饶勒斯认为, “否定思想对经济体系和特定生产形式的从属地位是徒劳的和错误的,同样,单纯用经济形式的演变去解释人的思想运动,那也是幼稚的和低劣的。法国大革命的完成,并不仅仅因为它势在必然; “人的力量、意识和意志的力量也都起了作用。虽然如此,饶勒斯强调指出,大革命毕竟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发展使资产阶级成了执掌经济和政权的主人。

——摘编自[]饶勒斯《法国大革命的社会主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特性”,并列举这一时期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及其独特的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饶勒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结论。
2024-04-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该法(1601年英国济贫法)首次正式确立了政府负有对没有工作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帮助,帮助贫困的孩子做学徒,给身体健全者提供工作,以及保障穷人的最低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该法令还将救济对象分为三种,区别对待。通过设立教区的贫民监督官和教育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

——摘编自贺葸葸《评析中世纪晚期英国济贫法》

材料二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颁布以下法令。

法令内容
《国家保险法》(1946年)投保人在怀孕、疾病、工伤、失业、丧偶、退休时可以中请得到补助
《国家健康福利(工伤法)》(1946年)雇工受伤后,除了由雇主支付一定的费用外,还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救济金
《国家医疗法》(1946年)给予每个英国公民免费享受医疗、药品、住院和护理等福利
《国家援助法》(1948年)对根据上述法令尚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提供帮助
其他政府发放食物津贴,降低食物价格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   当福利国家制度造成一系列麻烦乃至危机,迫切地需要改革时,其改革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民众的选票之中。普通民众对自己的直接物质利益显然有着更为感性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本能地反对一切有可能削减福利的改革……事实证明,不改革是等死(国家被福利包袱所拖垮),改革是找死(执政党立即下台)。政府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不“混日子”也难。吕磊、陈晓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以英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济贫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7世纪济贫法相比,英国现代保障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3 . 如表所示为两位学者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秦(罗马)记载的评述。据此可知,两位学者认为这些文献记载表(     
序号评述
1汉魏史册中的大秦传记,“大概由于传闻,不免失真,本土和属土的情况也不易分清;又因为时人相信西方为神仙所居而有所美化,以致无法——指实;然而,也不能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从中至少可以略窥罗马帝国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2《后汉书》之《大秦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系汉人实地见闻的事实,一系编者身倚案头幻想而出的空中楼阁之谈。”因之,“如欲解释《大秦传》得当,必须区别此传记事,何者为实际的事实,而何者则系汉人幻想之谈”
A.借助科学方法得出合理结论B.仍须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
C.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历史规律D.对历史研究仍有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叶,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被作为流通货币引入国内贸易中,这既可以增加税收,还利于粮食与其他货物之间的交易。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

——摘编自郑家馨《十三—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等

材料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之后不少欧洲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摘编自汪二款《非洲古代文明历史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里帝国崛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取得了很大发展。汉朝出现了以刘向、刘歆父子编纂的《七略》为代表的古代图书分类“六分法”体系。唐朝时很多大家纷纷著书立说,文献数量激增促进了图书馆发展,出现了官府设立的修书院来抄写与校书。及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刻书印书之风大兴,社会上书籍量剧增,宋太宗建立专门藏书的崇文院,并亲自前往观书。宋徽宗设立专管外借书籍的管理人员,名曰“库子”。元朝先后设立宏文院和艺林库,专为收藏图书之用。明朝更设立了“国家图书馆”文渊阁,并派专人到民间采编图书。清初,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图书馆理念,康乾盛世的《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正是受此影响而成。

——摘编自马科《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评述》

材料二   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书籍被大量保留在修道院和大教堂的图书馆中,这些图书馆又称寺院图书馆,几乎成为当时欧洲唯一的图书馆类型。其中,教堂图书馆还兼具学校的职能,所以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更超修道院。寺院图书馆大体上按照学科对书籍进行分类,有馆藏目录,图书馆之间还可以馆际互借。中世纪的图书一般都是羊皮书,靠人工抄写复制,增加了其珍稀程度,因此被图书馆以链条锁于书架。这个时期的图书目录较为简单,类似于财产登记簿。中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大学图书馆全面兴起,欧洲大学图书馆建设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大学“总分馆”模式,即由中心图书馆和各学院图书馆组成的运作体系。在印刷书籍问世以前,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都比较少,因此书籍格外珍稀,一般不许外借。但大学图书馆藏书在利用率上远超寺院图书馆,使图书中的知识发挥价值,服务于科研和教育。

——摘编自马科《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评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西欧图书馆发展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古已有之,民族主义则是伴随18世纪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立的产物,是一种“现代现象”。“民族主义”一词,最早见于15世纪的德国,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词典》,19世纪中叶开始被频繁使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目前,很多学者比较认可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尔纳的民族主义定义。他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就是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运动,可以用这个原则作最恰当的界定。民族主义情绪是这一原则被违反时引起的愤怒感,或者是实现这一原则带来的满足感。民族主义运动,是这种情绪推动的一场运动。”

“人们谈及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很多都是直接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始,而不是从它的更远的中世纪源头开始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壮大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最初的动力;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摆脱神权,追求人权,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武器;当经济与政治条件都具备后,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建立的民族国家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

在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及民族国家的观念传遍欧洲,并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民族主义由此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具备了全球性的意义。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评述欧洲近代“民族主义”。(要求:评述角度明确,论据充分,所用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1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研究表明,“中国”一词早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现,源于西周初年周对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自西周出现以来迄于战国,指京师、国中、王畿、天子直接统治区、诸夏国家、地处中原之国,以区别于四周游牧民族。秦汉统一后“中国”一词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加强,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概念在明代出现,逐渐成为大一统时期全国的统称。以上有关“中国”的评述,合理的结论是
A.它遵循了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
B.它是对“中国”一词历史演绎最完整的考证
C.历史事实可能有不同历史叙述予以记录
D.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2021-11-20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个世界”

材料   “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三个世界”分别指: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根据这一思想,中国的外交一是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二是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另一方。

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基础上,19744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这一外交思想:“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邓小平的发言表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主旨,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个世界”划分思想。(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