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确立了殖民统治,攫取了大量财富,并迁移大量人口至拉美,逐渐形成克里奥尔人(土生白人)、印第安人、黑人等共处格局,也使混血成为拉美最普遍的人口。欧洲文明也在印第安文明和非洲文明的碰撞磨合中发展成独特的拉美文化。18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半岛人(欧洲移民)优先获得官职,并减少克里奥尔人参与教会和国家事务的机会。至18世纪中后期,部分克里奥尔人开始以“美洲人”自称,并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使用“祖国”“民族”“我们的美洲”等词汇。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各地相继举起“贸易自由、平等、财产权和人身保护权”的战斗纲领,掀起了独立战争风暴。

——摘编自张家唐《论拉美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运动和北美独立战争相比,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它用武装斗争推翻了西方的殖民政权,对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但是,拉美却没能像美国一样,迅速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郑昌发《从世界历史全局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拉美民族独立意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并指出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与美国发展道路大不相同的根源。
2 . 英国首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在治期,不仅组织人力绘制印度地图,还大力支持学者对印度文化进行研究。如:将印度文化经典《摩奴法典》《薄伽梵歌》等翻译成英语;组建“亚洲学会”和创办《亚洲研究》,以专门研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文化。黑斯廷斯这些举措(     
A.重构了印度社会的文明B.旨在扩大对印度的殖民文化渗透
C.服务于殖民统治的需要D.缓和了英国与印度间的文化冲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马克思说:“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这说明(     
A.工业革命促使阶级矛盾激化B.工业革命后劳动力竞争加剧
C.工业革命使得社会构成复杂D.工人阶级缺乏武装斗争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使得庄园中的农民逐渐失去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奴)缴纳迁徙税和购买劳役豁免权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这些状况(     
A.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单一化B.致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减弱了王权对社会的控制D.推动了西欧庄园制度的解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均田制实施之初,国家对土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按等级授田。农民可通过从国家请田或受田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只针对部分熟地)和使用权。政府对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有相对具体的规定,违者将被收回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实施(       
A.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B.维系了人身依附关系
C.逆转了土地兼并潮流D.助推了基层户籍登记
6 . 下图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雕菩萨坐像,该石雕像高束发髻,面相丰满圆润,细腻传神,既有菩萨的端庄,又有唐代妇人的丰腴华贵之美,体现了唐代菩萨“美而不媚,丰满有余”的特点。该艺术品(       

A.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特点B.深受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
C.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D.印证了盛唐时的经济繁荣
7 . 如图是1500-1975年美洲的种族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A.近代美洲人口总数在不断的上涨B.美洲人口结构深受殖民扩张影响
C.工业革命助推美洲人口发生变动D.人口迁移有利于美洲的长远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6世纪,驻扎尼德兰北部城市安特卫普的各国公司数目为:西班牙150家,英国120家,葡萄牙100家,法国100家。还有不少外国商人家族逐渐在安特卫普定居。外国商人承担了安特卫普大部分海陆中转运输任务。这最能说明(     
A.安特卫普商贸的外向型特征B.早期殖民霸权的角逐激烈
C.安特卫普成为欧美贸易中心D.西班牙成为新兴商业强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498年4月,达·伽马船队来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港湾,船队受到当地政府和穆斯林民众的友好接待。达·伽马通过当地苏丹还聘请了引水员伊本·马季德帮忙,在他的协助下船队顺利斜渡了阿拉伯海,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卡特一带。这段材料可直接用于探究(     
A.欧亚非商贸往来的发端B.阿拉伯人在撒哈拉商路上的作用
C.欧亚贸易新航线的开辟D.西班牙海外探险成功的客观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时期“齐有彗星”,齐侯以祭祀祛除不祥,晏子说“无益也,祗取巫焉”,认为“祝史之为,无能补也”。面对水灾,百姓祭祀神龙时,子产指出神龙与水灾无关,坚持“吾无求于龙”,不必祭祀。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度受到冲击B.德治思想成为主流
C.人文意识逐渐萌发D.祭祀传统遭到背弃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