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的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如:1913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1922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1927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刘威张泽坤《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北洋军阀的影响》

材料二   1986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其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2 . [东芝的兴与衰]

2023年10月,经营了148年、号称“日本之光”的东芝宣布将于今年12月退市。

材料一   二战期间,东芝是日本当时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战争结束,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东芝开始全面转向民用领域。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看中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希望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情报中心。于是美国积极向日本转移各种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而东芝也乘上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后日本通产省推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成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为富士通、三菱电机、东芝、日立、NEC共同研究提供舞台。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及材料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半导体生产领域,NEC、东芝、日立包揽世界前三。

——摘编自叶蓁《电器龙头、半导体霸主,百年东芝尽数卖光》等文

材料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东芝机械公司、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9轴数控机床,苏联用于制造核潜艇螺旋桨,此为“东芝事件”。此事被曝光后,美国借口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冷战组织,简称“巴统”)规定,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之后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

——摘编自张玮《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芝公司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东芝事件”的处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守仁,汉族,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1510年,王阳明到江西庐陵县任职,其间庐陵县发生瘟疫,王阳明发告民书:“今灾疫大行,无知之民,慈于渐染之说,至有骨肉不相顾疗者。汤药馆粥不继,多饥饿以死。乃归咎于疫……”王阳明一方面“思所以救疗之道,惟在诸父老劝告子弟,兴行孝弟。各念尔骨肉,毋忍背弃”,号召“洒扫尔室宇,具尔汤药,时尔馆粥”;另一方面“贫弗能者,官给之药”。王阳明认为“虽已遣医生,老人分行乡井,恐亦虚文无实”,主张“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悉已见告”。至当年十月王阳明离开庐陵时,疫情已基本解除。

——摘编自王阳明《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


(1)根据材料,简述王阳明为控制疫情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阳明战胜瘟疫的理念。
2021-03-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西四旗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商鞅顺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法治”主张,并以一种十分理性、务实的态度,审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法治措施。商鞅变法的政治成败历来备受推崇。他强调“军功爵制”,规定按功授爵,“有功者显贵,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变法之初,太子犯法,商鞅主张“刑无等级”,刑太子傅。更让人觉得商鞅在打击秦国旧贵族方面不遗余力,因而一旦变法完成,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必然受到重创,政治局面也会焕然一新。如齐思和在《商鞅变法考》中就认为“商君于政治方面最重要之改革为废除世袭贵族制特权,与废除人治而行法治……遂使魏使贤任能破坏旧的阶级制度之成法,施之于秦”。

——摘自孙炜《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商鞅政治“法治”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三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3)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
2021-08-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世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81年(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统一征收白银,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张居正的理财政策除了为朝廷公室谋利,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甚至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赋税。1582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之后,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1567年到1579年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友,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加税,侵犯商人利益。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张居正的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文献评述
魏收《魏书》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居士集》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2月,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同毛泽东主席会晤,双方进行了内部沟通。6月,毛主席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提出向苏联“一边倒”。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正式宣布予以外交承认,并互派大使。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除苏联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遏制的敌对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随后,中美双方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1957年11月,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阵营要“以苏联为首”。

——摘编自周晓沛《我看中苏关系近四十年变迁》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两党分歧加剧,两国关系逐渐变冷。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撕毁双边协议和合同,同时,在新疆地区挑起边境纠纷。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又在边境大量增兵,并派军队进驻蒙古,威胁我国安全。1969年,先后发生了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双方从意识形态冷战演变为边境冲突热战。1979年9月至11月,中苏在莫斯科举行了国家关系的谈判,这次谈判的核心问题是,要苏联从中苏边境和蒙古撤军,停止支持越南侵束反华。1982年10月,中苏双方在北京开始政治磋商,一谈就是6年。随着中苏政治磋商的持续进行,两国经贸、文化等交往逐渐增多。1987年2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举行了边界谈判,双方都希望边界问题的解决能有助于改善两国政治关系。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访问,会谈中,双方赞同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摘编自周晓沛《我看中苏关系近四十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向苏联“一边倒”及社会主义阵营要“以苏联为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从20世纪60至8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苏关系的演变进行简要评析。
2021-03-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西四旗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宋 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为什么材料说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020-08-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A卷)试题
9 . 习近平在评述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由此可知,该历史事件(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C.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吏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3)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2023-02-2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