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两河流域城邦时代(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350年)早期,城邦首领、长老大会和城市大会共同组成城市决策机构,首领的决定名义上需得到长老大会和城市大会同意。这表明,当时的苏美尔文明(     
A.政制保留原始民主遗风B.官僚系统的日益完善
C.受古希腊城邦制度影响D.已形成地区性大帝国
2 . 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     
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
3 .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但在史学界却存在着疑与信两大派。

有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来自传闻,不可置信”。首先,如此重大事件,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丁谓(966~1037年)的《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谈录》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随后王曾(978~1038年)的《笔录》则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皆出于此。至神、哲宗时司马光的《速水纪闻》更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据载“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但当年六月初二杜太后病逝,七月初属国丧期间,不准宴饮。

更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基本可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确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后罢免的,北宋的官方文献,如《国史》《实录》对此均有明确记载。王曾与丁谓基本是同时代人,且王氏成书在先,论者指责王氏《笔录》所载为擅增情节,非稳妥之论。注重政治运作技巧,尽力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氛围,正是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因记录者未能身临其境,“杯酒”一事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可能不无渲染,却并非后人编造。《宋史·礼志》载:“皇太后杜氏崩……合随皇帝以日易月(注:一天等于一月)之制,二十五日释服。”即服丧时间实际只需二十四天,六月二十五日后已不禁宴饮。

(1)阅读材料,说明“疑”与“信”两派争论的角度及其与之对应的论据。
(2)谈谈你对“杯酒释兵权”的看法。
2023-11-13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记载,面对疾病和瘟疫,清朝前期除了采取一般性的安置病人、施医舍药、隔离防控等措施外,一些官员和朝廷大臣还会通过刊刻文书的方式,来帮助更多民众隔离、预防或治疗疾病。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A.中医治疗瘟疫的技术已比较成熟B.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与疫病防治
C.地方官员在防疫中发挥主导作用D.医学进步能有效控制疫病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2023-06-01更新 | 1466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花生的起源,有学者认为中国是花生起源地之一,也有学者对此质疑。

材料

①西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304年)中,对千岁子的描述说:千岁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干者壳肉相离,撼之有声。从其记载所述的性状来看疑似花生。(注:同时千岁子这个名称在《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中又名仙人掌草,是一种攀缘在岩石上的植物。)

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钱山漾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在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掘得了完全炭化的花生种子。用碳14年代测算法对两地与花生同一灶坑出土的稻谷、木炭等遗物测定,距今分别为4700±100年和公元前2800±145年。

20144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证田间栽培的花生是两个野生种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二者的原产地均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时间公元前3000~2000年。

④南美洲的花生野生种群,分布在从巴西北部至南纬35%的区域,我国属于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域宽广,又有干湿交替适合野生种群生长与保存的条件,尤其在福建、云南、江西、广西等未垦殖的林区边缘地带。

——摘编自游修岭《说不清的的花生问题》等

根据材料,说明学者质疑中国是花生起源地的依据,指出运用史学界有争议的史料应秉持的态度。
2024-05-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7 . 1861年,清廷一年的关税总收入为白银496万两,只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9%。1894年,清廷的关税岁入竟达2290万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续文献通考》也曾记载,“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这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对外贸易入超发生逆转B.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C.民族资本企业发展迅速D.关税主权收回进程加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南北朝时,各国正史均视已方为正统而详加记载,均视对方为索虏或岛夷而予以贬斥。唐初,在统治者提倡的修史热潮中,李延寿搜集各类史料,重新编写出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并命名为《南史》和《北史》,得到统治者的大力赞誉。这反映出(     
A.儒学重新占据统治地位B.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C.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消失D.唐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史学编纂
2023-05-09更新 | 457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龙门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代《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具有种植不拘时,不穗而实,雨不能损,深培而结,早不能侵,风狂而藤惟贴地,蝗过而叶可复萌,发生即熟,摘取随人等特性。万历二十一年(1593),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的吕宋岛带回暮蔓,在家乡试种。次年,为了广生民之计,福建巡按金学曾加以推广,使番薯成为齐民口食之资。番薯引进一)二十年后就已在闽、粤部分地区普遍栽培.徐光启最早把番薯从岭南引种到长江流域,并著有《甘薯疏》。在18世纪前期,黄河流域大量推广从福建和长江流域引种的甘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结合材料描述和相关地理知识,在下图内用箭头符号简要勾勒一幅有关明清时期甘薯在中国种植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要求:示意图要标明时间、河流、区域、箭头符号等元素)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影响甘薯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因素。
2023-05-07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届高三三模(5月质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薯”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

观点一:“东南沿海说”

史料1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观点二:“北京说”

史料3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史料4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