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材料二

材料三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摘编自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图中的a、b、c、d四处曲线的走向做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
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时期,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殖民地内部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宗主国在经济上加重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在政治上又堵塞了克里奥尔人(殖民地上层精英)的晋升之路,加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殖民地精英们的自我意识愈发高涨,以致寻求摆脱宗主国的压迫。反抗宗主国,不仅要付诸行动,还要赋予行动以合法性,启蒙思想则成为了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尹建龙、沈吴凌《启蒙运动思想传入拉丁美洲的过程及其影响》

材料二   西属美洲殖民地的革命以维也纳会议结束和神圣同盟建立的1815年来划分的。在斗争过程中,不仅每个区域内部的国家、种族之间形成了一个战斗集体。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区域之间能互相呼应、配合和支援。除了西属拉美人民有着共同的处境,共同的敌人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同处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潮流之中,有着共同的革命要求和愿望。

——摘编自郑昌发《从世界历史全局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材料三 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土生白人地主掌握。取得政权的是土生白人地主阶级,革命没有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发展为社会革命。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在反对殖民制度的同时,又力图保存大土地占有制和封建剥削的形式,独立后,大地主和天主教会并未丧失基本阵地。

——摘编自《觉醒的拉丁美洲开始了独立运动,追求形成独立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美独立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坚持抗战,才能使抗战胜利最终属于中国人民,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摘编自黄文宏《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与中国革命》

材料二: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运用历史眼光分析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并纵论国际历史,作出“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的战略论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斗争到底、革命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摘编自路军陈嘉薇《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战略观》

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党的领导下,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奋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有力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的主要举措。
2024-05-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天,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发现古代伊斯兰帝国与现代的联系:文化贡献、数学和科学发明等。这些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语不仅变成了从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语,而且代替了波斯语希腊语等帝国境内多种语言,成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剂

——摘编自[美]罗宾·多克《伊斯兰世界帝国》

材料:二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列举史实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指出西欧封建时代“二元对立”的内涵,并概括“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
2024-05-1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
2024-01-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浙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贸易中心

国际学术界根据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纳力等综合影响力,将其分为全球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两大类。


——摘编自汪亮《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经济与启示》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沿革进行解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论宗姓制度,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元代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行省制承上启下,借鉴并融入了游牧民族的一些统治方式,在大一统体制下“地方广大,政务繁多,建都省以总宏纲,置行省以分庶务”。以行省制的管理模式统合了自唐末以来的中国南北分裂的格局,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虽然后续朝代多有调整和改善,但此模式沿袭了下来,一直影响至今。

----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本质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3-11-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