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2023-07-16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艺术类)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分属南汉、阁、吴越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成为“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代表性港口城市。五城带动中国南方形成了贸易为重、海商为尊的观念,率先成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区。广州海外贸易路线最长,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东岸等地区;福州、泉州与东南亚、日本及朝鲜半岛来往频繁;杭州、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中国出口货物多为瓷器和丝绸,进口品大多为香料和奢侈品。濒海而生的各政权都高度重视商业,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立国根本,这为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耿元骊《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沿海五城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材料二   抑制海上自由商贸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经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式。朝贡贸易因缺乏贸易激励而无法维系自身发展,自明朝中叶以来,国家力量逐步从海上退缩,业已开拓的远海海权随之被弃置。海禁政策造成政府主动放弃近海经营并将海上民间力量“挤出”,致近海海权渐失。明清海洋经略方式既是导致海上丝绸之路衰落、海权渐失的内在因素,也为西方获取海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提供了历史机缘。

——摘编自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时期“海权渐失”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盛行着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习惯。中世纪经院哲学在“自由”艺术与“奴隶”艺术之间、在仅仅靠头脑完成的工作和改变了物质形态的工作之间划界限。例如诗人、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属于第一类别;雕刻家、釉工及铁器工人属于第二类别;内科医生的工作没有改变物质形态,所以被认为是“自由的”,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按照同一标准则被看作是“奴隶的”。活体解剖被教会和神学教义认为是非法的。

材料二   达·芬奇非常注重思想自由。他在理论思考时丝毫不为《圣经》教条所羁束。古希腊思想家轻视实践的传统观念也丝毫不能妨碍他的行动。为了提高自己在绘画、雕塑方面的艺术造诣,他孜孜不倦地实验、解剖、观察,深入研究了光学的定律、眼睛的构造、人体的结构和鸟类的飞翔等。达·芬奇成为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首屈一指的科学巨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科学实践受到阻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实践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023-07-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议会演讲中公开阐述“第三力量”的观点时强调:“苏联的威胁,意味着西欧团结的时机成熟了”,“与英联邦和欧洲的海外领地进行紧密合作……这些海外领地是初级产品的出产地,他们拥有原料、食品和资源,将为殖民地自身、欧洲和世界带来好处”。贝文认为美援只是为欧洲赢得时机,西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独立于美苏的地位,这是英国试图利用欧洲,实现继续维护世界大国地位理想所唱的最后挽歌。

                                                                                                 ——摘编自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

材料二     部分西欧国家GDP年增长率(1950-1980年)如表:

时间/年

1950-1960

1960-1970

1970-1980

奥地利

5.7

3.9

3.8

法国

3.5

4.6

3.0

联邦德国

6.6

3.5

2.4

意大利

4.9

4.6

2.1

英国

2.3

2.3

2.0

注:1973年,英国通过全民公决,加入欧共体。

——摘编自马瑞映著《疏离与合作:英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初期英国抵制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进程态度发生的转变及其原因。
2023-07-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作为岛国的疆域较为固定,这使英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体。中世纪的英国开始发展出以议会为雏形的政治协调机制,以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市场体系。光荣革命表明这个国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不断得到完善的法治环境,对于英国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新型民族国家。这注定了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而成为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法国大革命带来了新的原则:各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法国的扩张主义最终促使各国人民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率先迈入现代民族国家行列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2023-07-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史书记载,“汉朝建立后,基本沿袭了 秦代的移民政策。从汊高祖九年(前198年)开始一直到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的近180年间,相继向关中移民10余次,其对象大多来自关东"。在西汉,“与迁入的数量和次数相比,从关中迁出的人口要少得多”。总的来说,“西汉一代从关东进入关中人口累近30万,而至西汉末年,在关中的关东移民后裔已有约122万,几乎占三辅人口的一半”。关中正因大量关东人的徙入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人群风貌,正所谓“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费为利”。这最终促成并巩圃了囊括关东华夏在内的整体性的“汉人(华夏)”认同,取代了秦及汉初狭隘的“秦人”或“汉人”认同。

——摘编自刘志平、赵若彤《秦汉时期关中人口迁移与族群的互动、交融及认同》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时期其他地区向关中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向关中移民的意义。
2023-07-03更新 | 7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6年7月,西德、南德16个邦国的代表在已黎签署了议定书,承认拿破仑为其保护人。作为“保护人”,拿破仑直接废除了这些占领区的封建领主制度,取缔了农民的代役租、徭役和各种封建贡赋;在法律上领主丧失了对他们的农民的一切合法管辖权,农民变成了国家属下的人民,获得活动、迁移和结婚的自由;这些地区采用法国的度量衡,实行贸易自由。拿破仑对他的统治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兄弟哲罗姆说:“人民一旦尝到了一个明智而开明政府的好处后,谁还会希望恢复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呢?”1804年后,随着《拿破仑法典》的全面推广,这里成为法国革命原则渗透的地区,一些新的司法概念,如陪审制度、公开审讯等也开始进入当地居民的新生活。

——据《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的影响研究综述》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拿破仑统治德意志占领区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占领区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可以为国家“开其资财之道”,因而发展农业生产对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晋年间的《孙子算经》在序言中强调数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并认为“向之者富有余;背之者贫且窭(穷)”。魏晋南北朝时期总共编制了23部新历法,这一时期的历法多产与其体现各统治者的权威以及现固其统治地位的实用与功利目的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爱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价值观》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印刷术及火药武器技术等在元代西传,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各种西域药物、医法输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医学宝库。今存明初刻《回回药方》,即为元人所译阿拉伯医书。元代还设有回回司天台,以扎马鲁丁为提点,吸收了不少西域天文学者在其中工作。扎马鲁丁带来的一套西域仪象,包括浑仪、天球仪、地球仪等7种,对郭守敬研制天文仪器启发颇多。波斯、阿拉伯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史地等各类书籍也于元时大量传入中国,仅秘书监所存即达百余部,其中包括蒙哥进行研究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著作。另外,旭烈兀西征时,曾带去不少中国炮手、天文学家、医生等,这些人后来多留居波斯。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价值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85年,阿维斯骑士团首领诺奥由三级会议推举为国王,称诺奥一世,他创立了葡萄牙阿维斯王朝,葡萄牙国家由此形成。此后,葡萄牙在获取海外资源、黄金和香料以及寻找“教士约翰的基督教王国”的物质和宗教双重驱动下走上海外扩张之路。1415年,葡萄牙国王诺奥一世命亨利王子攻占北非摩洛哥北部商业和军事要地休达城,自此揭开其持续海上扩张的序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葡萄牙开辟了好望角航线,闯入了印度洋。

材料二16世纪初,葡萄牙人通过武力征服破坏了印度洋原有的贸易秩序。在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洋之前,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商人和商人团体已经在此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贸易体系。印度洋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控制贸易;印度洋贸易城市的生存依赖自由贸易;贸易商船不装载大炮,自由地航行和停靠。但是在葡萄牙人闯入印度洋后,国王曼努埃尔宣布了对海洋的占有,并以此为根据垄断印度洋的航行和贸易,使要塞成了储存货物的货栈。除非经国王批准,否则商人是不准参与竞争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葡萄牙人“闯入印度洋”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初期印度洋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作为统治者,朱元璋发动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填出康乾盛世”: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迁移呈现的典型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