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垦荒的需要,大量的“猪仔”华工被贩卖至此。这其中除了自愿出洋者,也有不少被拐卖的人。外国人视“猪仔”华工为最低贱的人,经常对他们实行苦役或是虐待,其惨况不可言状。而清政府对侨民的态度由视其为“弃民”“概不闻问”逐步变为实施领事保护。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专门负责在新华侨华人的事务。1884年,思想家郑观应在与时任中国驻新领事左秉隆讨论在新华工的时候,左秉隆揭露出了华工的悲惨境况。左秉隆在任职之初即向表面上拥有新加坡主权的柔佛苏丹和英国殖民地当局发出照会,要求严惩虐待华工的凶手和改善华工的待遇。

——摘编自唐彦超《清朝中后期史料中的新加坡与华侨华人》

材料二   二战后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倾向日益加强。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颖《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华工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并指出促使清政府对华工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加坡实现独立的原因及其独立后文化建设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周敦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大师纷纷开设书院,授徒讲学,所建书院超过历代总和。到了元代,中国的范围空前扩大,过去没有书院的云南、甘肃等西南、西北大片地区都开始兴建书院,理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元朝政府出于吸引汉族士人的目的,对书院给以资助,并且加以管理。到了清代,书院进入官方主导的阶段,书院在经费来源、院长任免和学生管理方面都受到政府的影响,官学化越来越明显,书院也开始脱离山林,走向城市。

材料二   明代王阳明在贵州做官时,创立龙岗书院,招收“诸夷子弟”,以知行合一学说开导启发。书院对学习上进、考核通过的学生,还有财物的奖励,“内课生童每名给膏火钱四百文”。书院培养的学生,除了一部分通过科考进入国家官僚系统之外,大部分回到了民间,成为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中坚。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学术的兴盛,书院刻书也十分成熟,清代的书院刻书质量优良,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曹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至明清时期书院教育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分属南汉、阁、吴越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成为“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代表性港口城市。五城带动中国南方形成了贸易为重、海商为尊的观念,率先成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区。广州海外贸易路线最长,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东岸等地区;福州、泉州与东南亚、日本及朝鲜半岛来往频繁;杭州、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中国出口货物多为瓷器和丝绸,进口品大多为香料和奢侈品。濒海而生的各政权都高度重视商业,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立国根本,这为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耿元骊《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沿海五城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材料二   抑制海上自由商贸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经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式。朝贡贸易因缺乏贸易激励而无法维系自身发展,自明朝中叶以来,国家力量逐步从海上退缩,业已开拓的远海海权随之被弃置。海禁政策造成政府主动放弃近海经营并将海上民间力量“挤出”,致近海海权渐失。明清海洋经略方式既是导致海上丝绸之路衰落、海权渐失的内在因素,也为西方获取海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提供了历史机缘。

——摘编自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时期“海权渐失”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认清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若集中一切物力财力搞建设,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去调整当前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只会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节,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列宁坚持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社会主义,以“迂回”的方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贸易,打通欧洲市场,把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有条件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摘编自齐枭博《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九月全会(1965年)上,苏共正式推行“新体制”,扩大企业权力,完善计划制度,缩减指令性指标,简化计划制定和监督方法。1973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广泛建立生产和科技联合公司,使管理者更接近生产,缩短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十五”计划期间,苏联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进一步把经济改革的目标指向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摘编自金挥《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列宁采用“迂回”方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新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9世纪里陆续来到北美的早期移民中,英国人是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构成了后来美国社会的基础。美国的英语就是在17世纪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借用吸收了印第安人、西欧移民和黑人等外来语言成分以及各移民民族的文化精华,发展成了美国人民自己的民族语言。

——摘编自李明月《早期移民对美国英语词汇的影响(1719世纪)》

1820年首批中国移民登上美国土地以来,中国移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近200年。早期的中国移民大多是为生活所迫到美国从事淘金、修铁路等艰苦的工作。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存,也带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唐人街”“中国城”等文化。200年来,中国移民的足迹遍及美国的东西海岸,甚至许多内陆地区。

——摘编自周培粲《美国早期华裔移民文化遗产巡礼》

材料二   美国文化从它的创造主体分析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在美国经过初步形成,成熟定型进入当前的多元文化发展阶段。影响移民文化形成发展的三个主要要素是:移民祖籍国的文化传统、移民与新环境的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族裔移民间的融合。它对美国的双重影响,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杂交性,也有“故土文化”的顽固性,这成为某些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因素。

——摘自余志森《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美的早期移民”与“中国移民登上美国土地”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化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主要来源及存在的“社会问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前,尽管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但由于西方与中国之间并没有直达的海上航路,只有传统的华南—南海—东南亚—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因而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介民族进行的。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在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据史书记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在元代,来华的传教士较唐代要多,仅1338年以马里诺里为首的使团人数就达15人,而在1552—1800年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有据可查的著名耶稣会士就达920人。在1585年出版的《大中国史》一书中,西班牙人已提到中国装潢与建筑的风格。从17世纪中叶起,除丝织品和瓷器外,中国的漆器、屏风、家具、壁纸、轿子、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各国。这些中国物品不仅质量精湛,而且设计别致,颇受法国人青眯。法国的宫廷和王公贵族争相购藏中国物品,这种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即蔓延到欧洲各国。中国物品的式样及式样设计原则逐渐为法国以及欧洲艺术家所熟悉,中国物品的装饰图案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这种艺术追求在绘画、装饰、器具、园林等方面表现出来,形成了著名的罗可可风格……哥伦布扬帆远航发现美洲后,中国丝绸从16世纪后期开始远销美洲。16世纪80年代到明末,每年到马尼拉的中国帆船已增至25至30艘。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往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夺得天下,想继续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却失败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则崇尚黄老思想而休养生息,但用来打天下的法家思想并不适合长治久安,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不是通过战争和强力取胜来“选择”,而是通过对和平与道德的愿景来选择。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在政治上的“独尊儒术”;二是提出按德性和学问的标准建立常规和制度化的察举。这上述两点也就是“汉制”有别于“秦制”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何怀宏《周文与汉制:传统中国的道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代治国思想和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治国思想和制度变化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巴比伦的城市主要位于两河中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地区,在中央管理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城市的重要职位由公民大会等自治机构选举,但在许多方面要执行中央的命令。公民大会成员是成年男性自由民,主要是裁定一些争议性的案件,召开并不频繁。城市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一般由少数显赫家族首领组成的长老会议主持。城市自由民要遵守国王制定的法律,在所居住城市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有权上诉至国王本人。汉谟拉比时代以后,商会在法庭审理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涉及王室、神庙和跨城市的案件,仍然需要国王亲自审理。

——据张可嘉《古巴比伦时期巴比伦尼亚地区城市研究》

材料二   亚历山大逝世后,巴比伦总督塞琉古自立为国王,建立起塞琉古帝国。帝国西部的叙利亚紧靠地中海,又与小亚细亚、埃及接壤。公元前300年起,塞琉古开始在当地建造新的城市。这些城市有城墙、卫城和运动场等希腊城邦特有的公共建筑。每座城市都由国王直接派官员统治,是下辖总督区的中心,设有驻军和王室官员。官员要为移民分配居住地和耕地,并在移民能够自给自足之前,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粮食。塞琉古还允许移民用自己家乡的名称来为城市命名、宣扬宣传建城神话。居住在这里的叙利亚当地人也有和希腊人一样的权利地位。

——据崔丽娜《新建城市与塞琉古帝国早期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巴比伦城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塞琉古新建城市的历史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