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至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清宫廷赶走。可是林风祥率领之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即使未能攻克北京,太平军也至少应集中力量,彻底摧毁长江两岸的清军大营,不给他们以任何重建的机会,以确保南京的安全。他们还应占领江苏全省……决秀全对占领上海老城达一年半之久的三合会分支小刀会的求助吁请置若罔闻,实乃一个重大错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始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政相结合的胜利,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户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命胜利的伟大旗帜。建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一支由这个政党领导的军队和建立一个由这个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党派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

——黄书锋(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失败的军事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办报,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先河,报刊大多局限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尤其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中文报刊,打破了以西人办报为主的旧格局,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同时上海开埠后迅速取代广州的地位,近代中国报刊业中心也随之移到上海,整个近代中国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最多。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到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形成了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十余年,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再一次形成高潮,尤其以民国初年最为壮观,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报刊已为中国人所办,中国内地和北方各省会城市及一些重要城市都相继创办了近代报刊。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传播工具,这决定了其责任也变得丰富多样。1992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传媒经营在市场化方面崭露头角,各媒体纷纷展开竞争,争夺受众,最终目的就是争夺广告,由此,受众地位得到凸显,媒体开始向大众化回归。与此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使大众传播有了新的载体。网络媒体的应用,尤其是微博的盛行,让平民都可便捷发布新闻,同时,依托于网络这一平台,中国大众传媒公共领域角色显现,公民可以依靠网络媒介参与公共决策与政治民主建设,针对社会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不同的传播主体进行互动,这大大丰富了大众传媒的角色和功能。

——摘编自玛秀秀《建国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角色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众传媒对现代中国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影响大众传媒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当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摘编自张军《中国近代的移民文化》

材料二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9821987年为3053.3万,19851990年为3412.8万,19901995年为3642.6万。19851990年和19901995年的迁移人口分别相当于1990年、1995年全国总人口的3.01%和3.02%,其中暂住人口分别和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9%和2.4%。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在1982年约3000万人,1985年约4000万,据1992年“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结果推测为9360万。1995年的流动人口规模推测为8000万,其中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有4400万,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

——摘编自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社会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文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建立,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生态问题的重心在于通过修身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以根本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儒家的也包括爱自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强调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经典强调,必须制定相关礼制、法规来保护生态资源,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运用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国家应该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年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年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年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年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年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生态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生态观念变迁的背景,并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的瓦解,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要求货币流通量的有效供应增加;同时,贵族阶层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购买东方精美昂贵的消费品,需要更多的金银。在欧洲人看来,探寻黄金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方,因为东方国家被描述为财富无穷、金银遍地。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并在海上大肆劫掠,致使东西方贸易出现危机。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组织了多次探险,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探险活动得到了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的有力支持。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除南极外)与主要乌屿的海岸线,已被描绘在欧洲人的航海图上。大发现带来的巨大财富强烈地吸引着西欧的贵族、商人、传教士涌向世界各地,很多中下层居民也奔向海外谋生。欧洲人给美洲带去了马、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甘蔗和麦类。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东方的香料也成为欧美人的生活必需品。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作物。

——摘编自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与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