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央电视台为弘扬茶文化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下表为部分集数简介。

集数简介
1《土地和手掌的温度》:无论是远在云南古茶园(注: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境内。据考证,这里种茶有近2000年的历史)的普洱,还是在遥远北方的北京茶馆里的龙井,都是我们中国茶文化的演绎
2《路的尽头》:广袤的大地,不同的族群,中国人的生活因茶而交融在一起
3《烧水煮茶的事》:一千多年来,东方人在一碗茶汤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唐朝人煎茶喝;宋朝人创造了点注的喝法;而日本人在对茶道传统的恪守中熏陶着本民族的心灵
4《他乡故乡》:不论种族,不论国家,茶将人类完美相连。奶茶最初由印度移民带到马来西亚,中国祁门红茶一经问世便征服了西方人的味蕾
5《时间为茶而停下》: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既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然而英国原本不产茶叶,为了茶叶,他们不惜付出金钱、冒险甚至战争等巨大的代价
根据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6-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铁路修建概况
1876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即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但经营了一年多, 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1881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路的序幕。
1903中东铁路正式运营, 这是列强通过修建铁路攫取中国资源的标志。
1909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并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1911截止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清政府时期共修建铁路9100公里, 但其中只有 1800公里属于清政府拨款自建、赎回或商办。
1912民国政府宣布统一路政,将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收归国有, 用于抵借外债, 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1928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 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
1945抗战结束前夕,国民党政府实际管辖的铁路里程只有1400多公里, 就是说除东北、台湾省铁路全部丧失外, 又在抗战期间丢掉95%
1949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为21810公里,铁路机车以蒸汽机车为主。
1952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75对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完成, 中国铁路首次实现电气化。
2017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新时代。
2008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21截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高达15万公里, 全国高铁汇总里程数也突破4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苗秋林《中国铁路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01)

从表格中提炼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2024-05-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明清之际“西学”的不同评价

观点内 容
观点一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佛教进入中国那一次外,外来文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震撼,都不是很大,直到明清两代西洋知识、思想与信仰逐渐有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中国才又一次真正受到了根本性的文化震撼。
观点二作为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组织-耶稣会,它不仅敌视一切新的思潮,如近代科学、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人文主义、民族主义与教会的民族化,而且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规定了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并不可能是先进的科学,也就规定了耶稣会的世界观与思想方法对中国的科学与思想不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观点三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学,其功绩在于使中国在17世纪初即得以了解最终成长为现代天文学的西方天文学,使中国开始走入世界天文学的共同轨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学东渐”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5-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来,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西方出现的技术价值观主要分为“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两个派别,下表所列为这两个派别的主要观点。

“技术悲观主义”派“技术乐观主义”派
1)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2)人们无法完全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对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控制能力又极其薄弱;
3)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本来就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
1)将科技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甚至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是技术产生了新社会;
2)认为科技带来的一切社会问题只能依靠科技来解决;
3)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就是社会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周程辉《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结合材料中两个派别的观点,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题,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围绕主题,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表述清晰)
2024-05-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以降,中国在处理与他国关系问题上实行“华夷秩序”,并以此逐渐构建了中华宗藩体系。“华”为中国固有领土、实效管辖,“夷”为周边藩属国,名义上以中国为尊,但其领土自治,定期朝贡。晚清以降,西方强国通过战争等手段,强行与中国缔约,建立更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条约制度。自此,传统“华夷秩序”逐渐崩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某学者认为,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是古代世界不平等外交走向近代世界平等外交的必然结果。试分析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的原因,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或者反对该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4-03-26更新 | 14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青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法家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
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
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
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
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昏乱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强君、农战、法制、赏罚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廷顿和巴林顿·摩尔都很重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亨廷顿认为,革命是一种有限历史现象,它是四代化的产物、革命是政治参与的爆炸性的极端事例,是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矛盾的产物。革命对现代化也有促进作用,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认同、道德更新和权威重建对于现代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巴林顿·摩尔通过对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现代化是复合模式的过程,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革命暴力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著积极的角色在通向民主道路中,暴力革命是重要的一环,不同的革命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化后果。

——郭坚刚《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革命与现代化”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3-15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注重运用多样的治理策略——道德教化、科举引导、榜样激励、乡贤治理及宗族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的规范,以实现淳风化俗,民德归厚的治理目标。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策略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即以德治为主,礼法兼用。“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在经济上,他们带领乡邻搞地方建设,既是倡导者,又是组织者,还是监督者。在礼法上,制定或修订地方的乡规民约,是乡邻私怨和纠纷的仲裁者;还是违德败俗行为的判决人。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策略于当今的基层社会治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2-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严耕望先生(1916—1996 年)在撰写《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时列出六条写作计划,如下表所示:

序号计划内容
(1)以汉、唐两典型为中心。
(2)先秦略讲,注意政体演变与官制要点。
(3)魏晋南北朝注重于由秦汉型蜕变为隋唐典型之过程。
(4)两宋以下,不脱汉、唐两型,但亦各有特点: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5)明、清制度唯一特点:君主独裁专制,为本时代讲述中心,其他组织运用原则不脱汉、唐、宋之旧轨。
(6)从政事看制度,不专着眼于死的规章。
任选表中的一条写作计划,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计划发表看法,并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计划”序号,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0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C卷)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们的最初动机只是一种求生存的需要,只是想从领主那里要来人身自由的权利,要来自由经营工商业的权利。他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自己能有新的生活,而不是重入别的领主的枷锁。当他们的个人要求汇聚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指向,取得自治权就成为共同目标,因为城市自治是市民个人自由的前提。

——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8301880是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发展的实质性阶段。……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第一次高潮也出现了。1834年《济贫法》改革、1847年《乡镇改革法》、1848年和1875年卫生改革、1870年《公共教育法》等相继出台,确立起英国地方政府新的管理体制。地方行政机构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选举产生。上述每一个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

——张钢,李廷《英国地方政府管理》

材料三

治理模式主要特征
美国1)社区被赋予自主规划和治理的权限;(2)第三部门发展程度较高,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3)借助市场化机制完善社区治理。
英国1)建立了政府、NGONPO、社区、私人企业等多方的多方互助合作关系;(2)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日本1)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2)市民组织和町内会等组织成为了社区居民多方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

——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实质,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总体趋势。
2024-02-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