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经过“商业革命”,欧洲已经快速富裕起来了。相应地,对贵金属的需求和供应空前增加;有了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货币,以适应贸易和工业的需要。“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所以,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发展和欧洲“商业革命”带来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政府废除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的等级差别,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之前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吏获得了文官的身份以及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北洋政府的文官主要分为四等二十三级,特任官官俸为两级,国务总理月俸1500元,各部部长月俸1000元,大总统月俸2万元;荐任官月俸200~360元不等;委任官月俸50~150元不等。这一工资差别沿袭了古代“重高官,薄小吏”的思想。技术官比一般同级的行政官俸禄要高。这使得人们不择手段在政治仕途上来谋求更高的职位,底层文官则有获得不法收入的冲动。《中央行政官俸法》规定:“休职者在休职期间中,仍给俸三分之一。”

——摘编自晁红梅《中国近代公务员工资制度研究》

材料二1700年,普鲁士军队中的军事法官采用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1713年,该方法又被推广到其他法官和律师的任用上。1737年,又规定与行政、司法有关的各种官吏均需经过考试才可录用。1743年,英国考试用人进一步推广到所有政府文官上,而当时英国政府部门安插了许多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贵族子弟。1853年,英国国会派麦考莱等三人负责考查东印度公司任用制度的改革问题。这三人提出“麦考莱报告”,明确主张考试用人制度。1870年后,常任次官以下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德国和英国实行文官考任制后,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因而很快为许多欧美国家所效仿,美国于1883年开始实行以英国为蓝本的文官考任制。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宝箴(1831-1900),字相真,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清末著名爱国维新人士。陈宝箴从小“生而英毅,顾视落落然”,“少负志节,诗文皆有法度”。1853年,咸丰为维护清朝统治,命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陈宝箴“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与太平军作战。

1860年入京会试,不第留京,值英法联军陷天津,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陈于酒肆遥见火光冲天,捶案痛哭,惊其座人。为求仕途,陈赴南京投奔曾国藩,深得器重。1868年秋,经曾国藩叙功保举,遂入觐。1895年1月,光绪帝因淮军屡败,起用湘军,陈宝箴奉命督湘军转运,其所治粮台虽为军兴以来所“仅见”,终不能挽救清军的失败。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高涨起来,陈宝箴被擢为湖南巡抚。“思以一隅致富强,为东南倡”,决心举行新政,以展爱国抱负,以挽国危厄运。在他的积极倡导全力支持下,湖南各项事业次第蔚起,风气大开,深得光绪皇帝赞许。1898年秋,陈宝箴以“滥保匪人”罪遭“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惩处。1900年去世,享寿七旬。

——摘编自饶涛《陈宝箴思想探析-从湖南新政看陈宝箴思想辙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宝箴的主要活动。
2021-12-27更新 | 6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名校金科大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老高考)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长期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战乱之中,瘟疫流行,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烟。加上饥馑频仍,大早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惊人的萧条,给四川居民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且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是中央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同时四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必争、必守之地。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揭幕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长达1个世纪。移民入川的人口,据统计,仅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四川总人口为基数,直接入川的移民就达1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四川的土著人口。

——摘编自赖悦《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做美国公民的人,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在开发西部中,美国首先大力发展铁路,先后修成5条平行的东西大干线和若干南北干线。到1890年,美国已拥有全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铁路线将全美各州的主要城市乡村联结起来。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征税就高于南部、西部和山地诸州等经济落后地区,为鼓励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联邦政府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联邦政府还实行灵活的金融,援助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首先投向教育和培训事业,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拨给欠发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开发的管理工作,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这些法律使落后地区的援助和开发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张深溪《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大规模移民实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开发西部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0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卷(五)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逐步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其中,政治安全又被放在最为核心的位置,具体内容包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借助国民对天神和祖先的信仰强化政治势力、构建礼乐制度以明确等级秩序等。据《周礼天宫》所说,周王朝“以九职任万民”,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三农”,可见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西周时期还未实现国家“大一统”,各地军事上冲突不断,周王从制定军事礼仪、统筹部署国家军事力量等方面形成相应的军事安全思想。为维护西周社会安全,周人形成以神权政治和社会伦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围绕阴阳和谐观念构建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打造了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思想底框。

——摘编自辛文、韩鹏杰《国家安全学理论视角下的西周国家安全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思想逐步发生嬗变。近代启蒙思想家和开明官员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欲救亡图存必须先了解并学习西方。自此,中国开始谋求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与世界进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动。同时,有识之士对发展的认识逐渐超越了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局囿,注意吸收西方商业文明的成功经验。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曾指出:“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19世纪中后期,在新疆阿古柏“政权”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出现“海防”与“塞防”之辩。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各陈利害,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建议。但是,这种折中方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资源匮乏的问题,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甲午战争中塞防与海防皆失的尴尬局面。

——摘编自王熙《四个维度看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时期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相比,近代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技术通过扩散对霸权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荷兰、英国,还是美国,技术扩散都在其崛起阶段提供了主要的推动力,并为之自主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霸权兴衰更迭的不同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175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建立在众多他国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先进技术大量涌进英国,并被整合与补充,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在权鼎盛阶段往往会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如英国),这种政策有助于推动霸权国商品、资本等的自由流动,支撑霸权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导致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扩散,导致潜在的党争对手从技术扩救中获利。而在霸权的维系与衰落阶段,则往往会采取较严格的管控政策。

——据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等整理

材料二 民族国家的出现,技术扩散逐步受到国家的主导。英国造船业的兴起,是从模仿荷兰的先进造船技术开始的。特别是在1688年荷兰总督威廉就任英国国王后,大力鼓励荷兰熟练工人去英国工作,进一步加速了造船技术向英国的扩散。1790年,英国的“叛国者”——塞尔斯莱特将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与相关知识熟记于心后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成功仿制出新式纺纱机,成为美国近代棉纺工业的先驱。

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中间品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工业化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技术通过进口对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较大的正效应。

——摘编自赵朝龙《近代霸权兴衰与护持的技术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在霸权兴衰更迭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不同时期国际技术扩散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
7 . 被邓小南称为揭开宋代政治史奥秘和把握宋代政治制度史精髓关键的祖宗之法,宋太宗将其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对事情长远考虑,提前安排,建立制度,防止隐患)。由此可见,祖宗之法的形成是
A.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产物B.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C.宋代前期现实政治的需要D.积贫积弱统治危机的后果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古时期,并无法的概念,所有规范、仪式浑然一体,称之为“礼”。“周公制礼,以礼入法”;《管子》认为“宪律制度必法于道”,主张“法出于礼”。在古人心目中,礼即“德教”,道德实为法律规范的根本原则或灵魂。因此法律应该符合道德,成为中国古人的一般认识。自汉以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德主刑辅”;唐朝继承并延续了汉魏晋以来法律儒家化的潮流,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法律当“一准乎礼”就是中国古人评价法律的选择。当然,不论法律与道德谁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维护皇权为其首要考虑,这也是封建时代法律与道德不可逃脱的命运。

——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

材料二   在西方,“神的法则”是法律的渊源。对宗教忠实地信奉,使得人们保持了对法律的敬畏。西方历史上,法律不仅脱胎于宗教,而且有些宗教式的规则直接发挥着法律的效力。古希伯来法律与希伯来一神教密不可分,兼有戒律和道德规范的性质。这造成了法律、宗教和道德三者的糅杂和融合。“摩西十诫”就是这种“三合一”的典型。到中世纪,教会通过对欧洲几乎全部信仰基督教的人民适用教会法,使教会法实际上起到了欧洲世俗法的作用。教会所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及其司法程序方面的楷模作用等,均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诚”;在司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

——摘编自陈敏《中西方宗教对法律影响之异同的探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宗教伦理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2021-11-21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显河教投在其著作《向共进国际法迈步》中指出,在东西对决、冷战尖锐的时期里,如何和平共处是政治家最关心的问题。此时,国际法是维护国家独立存在和最低限度的国际秩序最主要的工具,所以此时国际法的主题是“共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缓和时期,各国不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在国际关系各方面彼此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增进国际经济安定与进步的意向,在此背景下,国际法的主题从“共处”变为“共合”;后冷战时代从政治角度看,大体上说,两极的冷战世界变成一个由美国主宰的包括俄罗斯、中国、法国等类大国的多极化世界;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包含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正在产生。这种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向前的,这种状态下的国际法被称为“共进国际法”,而国际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

——摘编自钱晓萍《略论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主题演讲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承认并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其所追寻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价值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目标一致,其所谋求的全球安全、发展、共赢、共享、和平等目标和国际法的价值相同。如果说国际法基本原则反映出全人类的价值和利益,那么人类社会共同体也是以维护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非任意的,而是对现有国际法框架的发展和深化,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所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即“宪法”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前提下对国际法的运用与发展,而不是对既有国际法秩序的颠覆。

——摘编自谢海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简述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影响国际法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相似之处及内在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士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是非常活跃、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西周的士,作为下级奴隶主,也要按血缘亲疏来区别大宗、小宗;当时不仅“士食田”“士竞于教”,而且(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其职责包括“传言”和主察狱讼之事等。春秋以来,士阶层的成分、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詹子庆《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明清之际,士人们开始抛却“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正统观念,在不抛却士人身份的同时兼营贾业,既享士子之声名,又得商贾之实利。商人中许多人在从贾的余暇,也习儒术,由此出现了所谓的“士商相混”的现象。明清四百年内中国人口增长了四倍多,但科举取士的数额并未相应增加……而明清时期的捐纳制度也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一条终南捷径。经商活动使读书人的视野由《四书集注》转向现实生活,实践活动使他们认识了程朱理学中不曾有的东西,于是符合商人利益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谭廷斌《明清“士商相混”现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士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校“春秋以来,士阶层的成分、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士商相混”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