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自信

材料一   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推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产生的文化思潮与派别。从宗旨的共性上看,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有选择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在自由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形而上学的对待传统,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时候,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的重要意义,并以国学大师的身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在自由主义者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津津乐道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成绩,当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把斗争绝对化,热心宣传"斗争哲学"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天人合一",提醒人们注意"和谐"在发展中的意义;当自由主义者鼓吹"科学万能",某些马克思主义者不适当地宣传"理想高于一切"的时候,文化保守主义者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并不是停留在"尊孔读经"层面上,而是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样板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在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理性"的作用时,文化保守主义者丰富了人们对"情"的认识。

——摘编自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纶》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近代以来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怎样从“文化自省”走向“文化自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真正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实现了当家作主;公社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经济建设,增加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经济利益;摧毁僧侣势力的同时,进行教育改革,赋予广大人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公社在仅存的72.天里,共颁布了300多个公告和法令,这些公告和法令既是对公职人员权力的限制,又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公社存在期间,公社所有的政治管理活动都是向人民群众敞开的,是经得起监督和考验的,称得上公开透明、公正无私。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弄清其中的制约因素将是下阶段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上级政府和基层组织之间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实际上,一些地方的上级政府和基层组织间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农村而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还不足以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应对较大的日常生活开支,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在农闲时外出务工,甚至不问农事专心在外务工。城市中的个体户绝大多数以小本经营为主,每天基本上都在奔波着,时间和精力都是金钱。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情况下,在挣钱与“选举”和“监督”之间的选择自然一目了然。由于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民主选举难以实现或只是走过场。选举流于形式导致选举失真,不能体现真正的民意,选出的干部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开展工作自然处处受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秀丽《巴黎公社的民主经验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公社保障民主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基层民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黎公社的民主经验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并且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而且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唐律虽规定官吏可享有议、请、减、赎和官当等特权,但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将官吏的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

——摘编自何雨亭《唐代整顿吏治的立法》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种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清政府新政收效甚微,有的措施甚至成为虐民的苛政。这段时间内,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衰世所特有的吏治腐败景象。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生活腐化,行者不讳,闻者不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摘编自邵勇《改革之癌: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议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吏治整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腐败问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10-07更新 | 3317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

材料一   宗族主导是徽州人启蒙教育的一大特色。宗族将关于读书的具体要求以家规家训的形式载入家谱中,使读书上升为宗族内部的一项规范。如洪氏家族规训中规定:“读书学问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读书不可一日失,故家虽贫,学宜勉力。”徽州人提倡养正于蒙。古歙东门许氏强调:“蒙以养正,圣功也!夫养于童蒙之时,而作圣之功基焉!”徽州人关于蒙养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五岁就让孩子进入私塾读书,言行举止以儒者风度为标准,讲古人故事来端正其志趣;从小教育孩子孝敬长辈,逐渐地培养孩童的品性。徽州人还将蒙养与职业选择相联系,提倡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其成人之后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摘编自季海燕《明代以来徽州家规家训述论》

材料二   明朝官府沿用、改编前代和新编蒙学教材


分类
主要篇目
沿用、改编前代综合《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及改编本;“杂字”教材
经学《孝经》和《论语》
理学朱熹的《小学》;程端蒙(朱熹学生)的《性理字训》
诗歌《神童诗》;唐宋《千家诗》
名物知识《名物蒙求》《小学绀珠》
故事图画《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全名《二十四孝图说》)
新编伦理道德教育《昔时贤文※名贤集》;《小儿语》续小儿语》;专为女子编写的《内训《女小儿语《闺范》等
行为规范守则《童子礼》《幼仪杂箴》
名物制度常识新编《幼学须知》
历史知识、成语典故《五言鉴》《龙文鞭影》
属对训练《训蒙骈句》《声律发蒙》
工具书《字汇》等

——摘编自马冠男《明代蒙学教材、教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人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蒙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3-01-01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自1700年颁布《吏治澄清法》起,英国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如果公务人员渎职,必受到应有的制裁。英国在改革之后颁发的枢密令规定:“考试分级并且定期举行;建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对考试进行主持管理,这样使考试制度化,另外要对初试合格者进行复试等。”文官一旦应聘,只要没有严重的过错和其他意外,便可以长期任职,而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由于“通才”型公职人员比较适合管理传统的行政业务,英国的文官多从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人文学科毕业生中招募,所以其中录用的科技领域专家寥寥无几。因缺乏专业型人才,公职人员受聘后往往要接受再培训,1970年英国建立文官学院,其中设立了许多培训中心,高级文官分阶段接受培训,另外,英国一些大学也设立行政学院,对文官提供相应的培训。

——詹筱茹《从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科举以“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这一因素超越了封建时代,是其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有人感叹科举之设,使有才干的草民得以出人头地,没有才华的王孙大臣沉迹下僚。……我们从科举制度的录用范围、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三项要素的结合,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筛选德才兼备的权力精英体制。

英国人麦杜思在1847年间撰写的《留华札记》中,就极力主张西方国家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并高度赞誉。在得到当时英国驻广州的领事首肯之后,麦杜思为聘任英国驻广东的办事机构的办事员举行了竞争性考试。他主张将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英国。

——整理自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英国文官制度是如何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
7 . 【政治制度】

材料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公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味诗篇……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实行廷议。如在是否实行分封问题上就让群臣廷议,导致王馆和李斯的激烈论争。而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并由此引发了“焚书坑儒”。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在相当范围内保证重大决策不发生或少发生失误,以推动国家机器和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

——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


(1)通过对比两则材料,分别概括西周国人议政与秦朝廷议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秦朝廷议制度。
2021-11-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认为,天的最主要权威在于天命予夺,而天命予夺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有“德”。有“德”,天命就可永保政权存续;无“德”,则天命不保。在周公看来,保民即为有德,保民也即敬天,“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父民,汝丕远唯商老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商纣王由于不勤于政事,对老百姓残暴,沉湎于酒色,没有什么德政可以让天知道,因此,天就不再保佑他,殷人就失去了政权。总之,“德”与“天”信仰的结合是西周宗教的突出特征。新的天命思想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周人在更大范围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也是周人要确立自己政权的合法依据使然。

材料二   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西周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人的宗教意识观念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统治者在社会治理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礼乐制度的作用。
9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不仅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而十五税一”。《隋书·食货志》记载“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税。”开皇十年五月又规定“丁年五十,免役收庸”。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也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清王朝在开国初期采取与民休息和减轻赋役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减免措施,既反映了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也反映了历代王朝的赋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材料二   “摊丁入亩”制度使土地与丁役银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农村范围而言,田多者多出役银,田少者少出役银,没田者不出役银,人们的役银负担在总体上相对均衡……同时“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也使纳地丁银的土地所有者不再承担力差,即不需要亲自服役,避免贻误农业生产。把丁役银平均摊入土地以后,各地役银收入不仅没有从前的缺额之虞,而且还往往有溢额出现。

——摘编自李三谋《清代摊丁入亩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农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赋税制度。
10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睦邻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这一运动号召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这一号召得到了很多慈善人士的响应,并且迅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恩比馆、美国的胡尔馆这些社会服务的机构都是受到“睦邻运动”的影响而成立的。“睦邻运动”致力于“减轻社会弊病”,通过各种行动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服务,改造社区,促进社会的平等稳定。然而,这一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后期逐步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取代。

——摘编自苏霞、李静、吴毓祺:《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民政部于1986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随后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政策构想,并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为了从更高层次力推社区建设,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到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

——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述“睦邻运动”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取代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2021-11-25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