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据先秦文献记载,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经考古发掘证实,商朝的都城遗址早期主要在郑州一带,晚期在安阳。这说明
A.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特征B.考古发掘更具价值
C.历史研究需多重史料互证D.文献记载真实可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邮票是重要的“国家名片”之一,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如图为1962年中国发行的邮票。它反映了
   
A.西方国家的衰落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民主意识的传播D.第三世界国家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初官修《明史》的基本情况表(部分)

类别概况
体例延用了传统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其中列传部分,继承了汉族政权编史的基本分类传统,如《文苑传》《儒林传》等。不同以往把少数民族归入蛮夷传,更侧重从地域的视角来编撰
内容《太祖本记》记载“罢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太祖遗诏)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忠义传》共七卷,详细的记述忠义之士,并大加赞扬。除此之外,对两类人群进行详细记载,一类是“孝义”,记载了七十多人的孝义行为,另一类是“列女”,记载也有数百人之多
《流贼传》中对农民起义军处处以“贼”相称,对起义军进入北京城的情况大肆歪曲:“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嵘死相望”

——摘编自石中玉《清初《明史》的编撰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官修《明史》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官修《明史》的史料价值。
2021-05-11更新 | 26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第六次模拟历史试题
4 . 历史中的垄断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楚同学在参加了“历史中的垄断现象”的主题研究中了解到《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对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为此,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忧边》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盐铁论·申韩》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què,音却,忠厚),民悫则财用足,足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盐铁论》


材料
●蔡襄曾记载:福州地区的荔枝味道鲜美,在刚开花时就被商人以“立券”的形式承包收购,待到果实成熟,经陆海交通被转运到京师、北漠、西夏,以及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区,“重利以酬之”,因其被垄断,故稀有堪比红色的盐,商人凭此一年所得,数千万亿计。但荔枝产区的农民若想品尝反而成为稀罕物,“以其断林鬻之也”。

——摘编自罗维英《论宋代国家对私人垄断行为的法律约束》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

——摘编自百度百科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危害,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优势,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请以“历史中的垄断现象”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2-10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整理

时间史料   记载
484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
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吏治清明,为后来改革提供了保证。

485
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任魏主客给事中的李世安上书,建议实行均田。这有利于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
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
486北魏下令废宗主都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486李冲在太和十年的奏疏中,提出了新租调法。一夫一妇每年出帛1匹、粟2石。贫民年龄
80岁以上,允许一子不服役。

493
考虑到北魏都城平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20万大军南下。
到洛阳后,天下霖雨,他假装欲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
理,宣布迁都洛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1-11-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确凿的史料证明,中华民族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主张创新、与时俱进这一光辉思想。它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兴旺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时期,还是处于历史低潮、教亡图存的时期,中华民族都能坚持和发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传统。这种传统如黄河长江,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生命基因,一种促进我们民族求存求强的内在力量。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产生和存在过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主张守旧、反对革新的消极思想,诸如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凡事“法先王”、“恪守祖训”,直到当代还有“两个凡是”的主张,等等。这些消极的东西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但它们毕竟不是主流,即便得势也只能是一时,并终将被主张创新、与时俱进的洪流所荡涤。

——摘编自张首映(主张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某一方面的与时俱进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秦朝是否有“衡山郡”?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本记》中记载秦有三十六郡,无“衡山郡”名,在2007年入藏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秦简中,“衡山郡”出现了两次,且都是直名“衡山郡”。对此,你的看法是
A.支持司马迁,大史学家著作权威B.支持新发现的地名,秦简是文物
C.都不想支持,不知怎么判断他们D.等有更多的史料再来认识它们
2021-12-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书院与传统教育

材料一   中国书院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两宋是巅峰时期,不仅数量剧增,还创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据可靠史料,主持岳麓书院的山长共55位,大多是学派首领、著名学者和教育家。1026年,范仲淹做了应天书院的主持人。他明确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确定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之目标,使得书院名声大振,精英辈出。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不仅吸引了四方生徒来此求学,更会聚了众多名儒来此山村幽静之地开坛讲学。二程在此讲学十年,司马光的经典名著《资治通鉴》(第9~21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181年,白鹿洞书院邀请陆九渊讲座,演讲之成功竟让听众泪崩。在宋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了,并没有诞生传授自然科学理论和知识的书院,这是非常可惜的。

——摘编自刘道玉《论古代书院教育模式的复兴》

材料二   宋代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其独特的教育和管理形式存活于科举和官学盛行的封建社会体系中,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补充,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在民间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整个宋代理学的发展几乎是和书院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理学大师,如我们熟知的朱熹、程颐、陆九渊等人。而理学作为一股新兴的思潮,代表了中国学术史上最具理论色彩的儒学,活跃了整个宋代的学术理论,不仅为宋代学术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整个中国学术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

——摘编自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宋代书院教育的兴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读如表,这反映了
宋朝天禧年间岁入表
岁入种类岁入备注
商税550万贯史料原文中的商税是840万贯。估算方法:四川铁钱440万贯,折铜钱150万贯;加上川外400万贯铜钱,估算商税为550万贯。
酒税1017万贯
茶税330万贯
盐税340万贯
18万贯
92万贯
87万贯
合计2144万贯

A.宋朝百姓赋税沉重B.宋朝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C.农业生产破坏严重D.宋朝抑商政策已经废除
10 . “大泽乡起义”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按照《史记》中的说法,这二人都是戎卒中的屯长,而按照《商君书-境内》中的记载:“(军爵)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屯长应该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非临时指派,因此准确说来,陈、吴二人在当时很可能是属于基层军官。……这场暴动与其说是一次偶然性的“官逼民反”,倒不如说是一次有预谋的反叛行动。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三



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徭律》对这种情况(大雨失期)有明确的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费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评;六日到旬,费一盾;过旬,黄一甲。水雨,除兴O”翻译过来就是: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5天,斥责;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当然,如果秦二世胡乱修改秦法波及《徭律》,那就只得另说了。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四 由于秦朝的法律被汉朝当局全部毁掉,司马迁也难以从秦朝的法律找出依据。因此这段没有依据的记载(“失期,法皆斩”)就成了秦始皇“残暴”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对“失期当斩”制度持质疑态度者认为,“在出土的《秦律》里面,失期并不是重罪,甚至,因客观原因而失期的无罪”。“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推断:秦朝的法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残酷',有可能是被某些神秘的力量歪曲了。”这被看作“汉朝'黑'前朝(秦朝)的事情”之一。……“到底是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无知,为了成功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失期的惩罚,还是秦二世上台后修改了秦法,这就需要更多出土的文物来考察了。”

——王子今《〈史记〉“失期,法皆斩”辨疑》

材料五 我们综览秦汉间的史料后反而认为,陈胜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其理由有:(一)陈胜有士以上阶层特有的出身标志——字;(二)陈胜出生于阳城,而阳城恰恰是贵族聚居之地;(三)陈胜的“鸿鹄之志”及号召能力是一般农民所不能具有的;(四)陈胜对于一般民众所不关心也无由知道的政界秘闻,了解得很是清晰;(五)秦代战士是光荣的职业,而陈胜一开始即能当上“屯长”,其身份应不是一般平民。

陈胜的出身,影响了他发动起义的动机。

——曾祥文《陈胜新论》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大泽乡起义”的性质提出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