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正月十九日(丁卯),议政王大臣会议:“逆贼吴三桂骨分发各省,吴世璠首级交与刑部悬挂示众。党国相应凌迟处死。…”上曰:“此中尚有可议者否?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奏曰:“此罪犯已极,应正国法,似无可议。又逆贼耿精忠等十人应凌迟处死,其逆党黄国璃等十九人应立新。”…上又曰:“贼党官员内,尚有可矜者否?”明珠奏曰:“此内有…四人犯罪国应处死,然尚有可痢之处。”上曰:“耿精忠等事关重大,著议政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会同详议。…”明珠奏曰:“春正虽不用刑,但此辈罪恶甚大,与常不同;应于两、三日完结。”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朝前期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是陕西出土的西周利篡及其内部铭文拓片。铭文33字,大意是周武王灭商、占领朝歌、论功行赏并且铸造此青铜器以纪念先祖檀公。该文物体现了
A.西周时期冶炼技术领先于世界B.手工业技术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C.书法艺术已经发展到自觉阶段D.古代比较成熟的汉字开始形成
2021-06-01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2021届高三高考临门一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秦始皇东巡会稽事迹的历史叙述(部分)。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出处记述
《史记.秦始皇本纪》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出土文献《秦始皇禁湘山诏》始皇帝“凌渉洞庭之水,登湘山、屏山,因其“树木野美",而下令“皆禁
伐”
A.传世史料可信度低B.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结论
C.出土文献价值最大D.史学研究需要进行史料辨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蔡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以下材料,以此来说明古希腊陶片放逐法的实施情况。

材料一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雅典卫城北坡的一口井里,出土了191片刻字的陶片。这些陶片上全部写着太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分属14个人的笔迹。

——据《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第一个与僭政无关而遭陶片放逐的人是阿里弗朗的儿子克桑施波……西马科斯的儿子阿里斯泰德遭受了陶片放逐。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陶片放逐法的利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在研究古希腊陶片放逐法方面的史料价值。
2021-12-0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设置及职权情况。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6 . 叔骨父簋出土于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1034(图一),铭文共4行35字(图二),可以从中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青铜铸造技艺高度发展   ②小篆是主要的书写文字
③可以作为印证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史料   ④“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 . 关于秦朝速亡的原因,历代文人多有探讨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之失在于政(暴政),不在于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探讨
A.折射出史料记载的混乱B.形成了对专制弊端的共识
C.表达了反对暴政的诉求D.彰显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8 . 如图所示石碑是唐朝时期波斯教士景净等在长安设立的。该碑记述了景教(基督教的一支)传入中国的路线和在长安建寺度僧、宣传教义的情况。该碑
A.体现了唐朝三教并立的局面
B.说明大量唐朝人信奉基督教
C.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D.是中国与波斯文明交往的最早证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为汉代画像砖石中“士形象”图数量及分布表。据此可知,这些画像砖石
题材名称总数地域分布
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浙
孔子见老子16112111
周公辅成王13111100
二桃杀三士1366100
荆轲刺秦王930231
完璧归赵1111810
季礼挂剑210010
A.是研究先秦的直接史料B.促进了儒家思想社会化
C.反映了汉代文化多元化D.再现了汉代的社会原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史料,《尚书》《竹书纪年》和金文中有所记载。春秋战国之世,各国相继变法改制。秦汉以降,法典篇目和内容既沿袭前代,又结合当时需要有所创新。到唐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后人称中华法系。内容上,既有关于官员职责、私有财产保护、赋役征收、商业管理、民刑诉讼等综合性法典,还有多种形式的单行法规。除成文法外,我国古代在基层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通行习惯法,法律形式多样。

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受宗法制度影响形成的等级特权制度,适应古代社会的发展;它将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加以条理化;它贯穿人本精神和伦理道德,维护家庭关系;它寓礼于法,将礼法密切结合,既增强德礼的规范作用,又赋予法律以亲和性。我国古代法律不仅对本国有巨大作用,而且对东亚诸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海年《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罗马法律被描述成罗马人“对世界历史最持久的贡献”。这项工作始于公元前451-前450年的十二铜表法,后被视为“平等法律”的源头,全体公民均平等地受这些观念的约束。它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市民法与万民法。它是通过吸收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实践发展而来的,并用法律方式确定下来。年复一年,每一条法令都受到检验、修正,或者延伸。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和古老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法学的兴起。……查士丁尼的法律改革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法所依据的立法原则都是罗马式的。

——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马法相比,中华法系的突出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