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采,字君载,生活年代大致在南宋高宗至孝宗年间,与朱熹生活在同一时代,曾在多地担任县令等职。他著有家训《袁氏世范》,摘录如下

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食孝,子孝而父益慈,无偏胜之患矣。

桑、果、竹、木之属,春时种植甚非难事,十年二十年之间即享其利。

池塘、陂湖、河棣,蓄水以溉田者,须于每年冬月水涸之际,浚之使深,筑之使固。遇天时亢旱,虽不至于大稔,亦不至于全损。

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奉。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摘编自袁采《袁氏世范》


从上述材料中发现一个历史现象形成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现象源自材料,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6-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在诸多富有发明创造精神的能工巧匠的努力下,生产工具的效率获得大幅提升,尤其是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由手工工场制到近代工厂制的过渡。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法、德、美等国家相继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促使各国的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新工业部门得以建立和发展,并最终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在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陈雄《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家庭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由73.5%降至61.5%,歌剧院、音乐会等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各阶级一直保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严格界限逐渐被打破。金钱开始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们更多的是以金钱而不是以家族出身来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物。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妇女的经济和家庭地位不断上升,男人也开始承担起家庭的家务。人口也在快速向城镇聚集,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开始疏远乡村,甚至厌恶乡村。瓦特和史蒂芬逊等人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对技术研究的投入。

——摘编自叶培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发展特点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述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3 .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凝聚了伟大的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方面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工农业生产,并很快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则逐步展开了大规模新的基本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为550亿元。巨额投资给人民带来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以自己的热情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五计划期间,全国施工的工矿建设单位达1万个以上,五年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新建的规模巨大的工矿企业投入生产。

——摘编自《新中国十年来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摘编自1981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代表主要事迹
孟泰新中国成立后,孟泰带领群众捡得成千上万个零件,回收各种废旧钢铁物资,建立闻名中国的“孟泰仓库”。一五计划开始后,他带领工友们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
王进喜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1960午,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全队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出色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一五计划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科技方面的成就,并指出其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设中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代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3-06-14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1681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在漠南蒙古游牧地塞罕坝设“木兰围场”,以滋养武风,锻炼军队。据统计,自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由此给塞罕坝的生态带来了巨大伤害。1863年,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首开围禁伐木,至光绪三十年(1904),累计130.3万亩林地开围放垦,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2月,日本侵占热河省,塞罕坝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其疯狂掠夺的对象。战争年代,山河破碎,塞罕坝山火不断,又让其雪上加霜。到1949年,塞罕坝地区已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摘编自三人石《塞罕坝兴衰简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62年,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时从全国18个省市大中专学校抽调127名毕业生,塞罕坝复苏工程正式启动。塞罕坝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探索创造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等造林技术。为防范火灾,林场建立了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体系。林场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如今林地面积已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超过5000万元,为社会提供苗木2亿多株,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1.5亿多元。2017年,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2017年“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设立木兰围场的目的,并指出清代以来塞罕坝自然生态退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治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3-06-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国理政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成熟,并取得巨大成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共性向度是指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公共性是中国共产党70多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使命无不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公共性价值向度。新中国70年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优越制度体系,使我国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摘编自王彩云《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公共性向度与国家认同建构》

材料二   “良政”就是良好政府对于自事务的良好管理和他事务的良好治理。其基本典则规范就是有限政府和开明政府,就是政治领导者用他们的价值观影响或改造社会价值观,主要采用动员或指挥的方式引领有序民主的发展。它是集权体制、精英主义与诱导式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善治”就是公共利益相对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或治理模式。

——摘编自靳永翥《由“良政”向“善治”的跨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7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的“党的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并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而采取的经济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三代领导集体,为探索构建“良政”走向“善治”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分别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们领导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道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治国理政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的伟大目标。
2023-07-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文帝刚在洛阳定居下来,立即拟定除皇族九姓(包括元氏共十姓)最尊贵外,以勋臣八姓为最高门第。其他各个宗族也按照祖宗官位高低分别列入姓族。一般的本族人民被排斥在姓族之外,成为庶姓编户。汉士族原有门第等级,孝文帝又重新辨别其高下,承认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汉族大姓为郡姓之首。在郡姓内,各按其祖宗阀阅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称为四姓。汉人四姓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享有同样特权,不得授予卑官,还通过法令形式,确定“以贵承贵,以贱袭贱”。他还自己带头,并要求皇族娶汉族名门士家之女为妻。

——摘编自马德真《论北魏孝文帝》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士族制度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士族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第八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198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欧历史发展的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9年初,大大小小国家的政治家们云集巴黎,磋商和平解决办法。虽然议事日程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列入《凡尔赛和约》加以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到1923年仍为悬案。战后欧洲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一系列民族国家出现;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盟军占领了莱茵省,英法肢解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力量遭受了削弱。在远东,日本将山东归还了中国,却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岛屿群。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承认了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领土现状,并同意根据相对标准来限制各自的作战舰队的规模,从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因此,20世纪20年代初,国际体系已趋于稳定。所遗留的难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国际联盟来解决,尽管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仍定期地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斗争中,综合国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拥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决定一国或国家集团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既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也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腾飞。

——摘编自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名称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推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三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2023-03-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