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31 道试题
1 . 中国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作用和特殊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1)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   长城原是古代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前中期长城沿边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12-0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
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3 . 魏晋南北朝时,佛与菩萨的造像艺术具有较强的印度特质,姿态呆板、样式单一。宋代以后,观音造像的形象变化也是佛教雕塑艺术世俗化的典型体现,民间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渡海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药师观音等形象。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B.三教合流趋势日渐明显
C.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D.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增强
2023-07-1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玉石钺,最初是一种农具,后来演变成为兵器,最后成为刑具。玉石钺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社会演进的趋势B.早期文明的成熟
C.原始农业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革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个分裂,绝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严格说来,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惟就王宝论,皇位世袭法,永远无何大变动,只是朝代的更换,刘家换了李家,此等事并不重要。但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换句话说,是讲政府职权的分配。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就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看,中国历史上政府职权分配之演变,我们便可借此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相关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5-19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1955年,国家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1958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两个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当放宽养老条件和提高待遇标准的基础上作了统一规定,并一直沿用到1978年。

——摘编自马杰、郑秉文《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评价》

材料二   20213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五章第三节中明确指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基于4个方面的考虑,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截至2021923日,北京,湖南、江西等21个省份已完成意见征求工作。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注意的问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从遗令到遗嘱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早期的遗令含多方面内容,是亡者于生前对死后各种事务的安排及意愿的表达,涵盖甚广,外力和国家律令并不干预。隋唐以来,随着门阀制度的衰弱,同居共财大家族向单个独立小家庭经济体的过渡,家财的继承越来越现实而重要,遗令渐变为家长专门分配遗产的手段,这类专门赋予经济内容的遗令即遗嘱,由唐代遗嘱法所界定。唐宋遗嘱及其样文的流行,反映出遗嘱在家产继承中的重要地位。遗嘱继承制是父权家长制在家产继承上的体现,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宋代遗嘱,须官给公凭才合法,完全纳入国家管控。南宋实行遗嘱税,实是征收遗嘱继承遗产税,这种制度性的完善,使中国遗嘱继承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微信关注高考早知道安徽

——摘编自乜小红《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演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遗嘱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来遗嘱制度变化发展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两税法改革后,韩愈向唐宪宗上表反映当时“人不能铸钱,而使之卖布帛谷米,以输钱于官,是以物愈贱,而钱愈贵也”的市场变化。李翱在进士策中也针对物价变化提出修改税法。他从四十年间的绢、米与钱的比价涨跌出发提出论据,建中元年“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二百,税户之输十千”,到元和年间“税额如故,而粟帛日贱,钱益加重,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可见短短四十年间物价下跌了四到五倍。究其原因,当然是“使农人贱卖粟帛,易钱入官”的两税法征税规定。认为真正能够避免贫富分化加大的办法只有“定经界,核名实”,“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材料三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韩愈、李翱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024-01-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主要活动


宋明理学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民主理论的探究

人物籍贯主要成就
林则徐福建福州编译了《四洲志》一书,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湖南隆回批评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复古守旧思想,用进化论阐述社会制度变化的必然性。
康有为广东南海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认为人人有“自王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
梁启超广东新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严复福建福州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的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
谭嗣同湖南浏阳积极宣传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和民主思想,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
孙中山广东香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核心是民权主义,他的民权思想包括反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互相制约,彼此监督的一系列设想。

——以上摘编自王永奉李卿《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思想领域发生三次重大变革的经济文化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变革过程中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3-03-26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D.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