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的变化。

2 .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材料二: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三: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社会的等级观念(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物各有群,人各有等”。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材料四: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共计9种;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种,以后又出版了9种。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5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四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理解。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4)根据材料四,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2016-11-21更新 | 8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苏省泰兴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②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
③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
④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A.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
C.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2017-02-24更新 | 380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欲”与生俱来,源于内心的渴望,关系到人性完善以及人类生活的和谐。儒学大家们都将“欲”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

材料三   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滚。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

——《朱子语类》卷5

材料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两段材料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区分“欲”之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指出朱熹思想的特点。
(4)概括材料四中黄宗羲的人欲观。他超越前人的见解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9 . 晚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思想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居今日而言经世,……必深通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书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
——1897年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材料三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重视研究“经世”,其内容和目的有哪些重大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50字以内。)
2016-12-12更新 | 4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