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创造固然不能靠简单地依傍他种文化而得,但它也不能离开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交流而孤立进行。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无从避免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是文化发展的加速剂,新文化产生的催化剂。任何形式的思想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时,都是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为主体,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注入新的生命力,适应新的要求。

——摘编自张妍妍《从文化冲突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

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材料二   晚清传教士跻身于中西文化冲突之中,为了化解矛盾与减少阻力,仍然坚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术语来指称近代西方的“Science”。维新报人广泛使用的仍然是“格致”一词又赋予“格致”以新的内容,严复明确地把“格致”指称力学,并认为数理化是研究自然现象、解释自然规律为目的格致。20世纪初,“科学”开始逐渐取代“格致”,正式出现在中国自主创办的中文期刊中。1903年辛亥报人在自主创办的《江苏》中刊发《哲学概论》给科学下了定义,科学是以研究“物象”(自然现象),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普遍之规则”为目标,并由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所构成的“系统之学。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式学校创办与留日学生剧增,“科学”才正式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9067月,严复受邀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发表演讲,主张利用科学创办实业教育、培养实业人才、促进实业建设,科学概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体认。

——摘编自李益顺《试析晚清期刊中的科学概念认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科学”概念的变化,并说明“科学”一词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广泛流传的影响。
3 .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层面人与自然从“万物始于水”到经典力学,是人类探究科学以增长知识,认识自然以摆脱神话和宗教迷信束缚的漫长之路
第二层面人与国家从古希腊“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到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说,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平等、充满正义的“理想国”
第三层面人与自我从“认识你自己”到人人生而平等、弘扬理性,人类逐渐关注自我修养,尊重生命价值的心灵家园

——摘编自庞友海《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人文精神”进行解读。(要求:对材料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均可,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大半生的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符合认识规律的东西。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这些文献大部分经过他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朱熹积极提倡书院教育制度,努力创办地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范围。他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之不学。朱熹不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且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他热衷于教育事业,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即使在从政期间,也从无间断。他每到一处,就整顿县学、州学;曾创办武夷精舍、同安县学、考亭书院,恢复庐山白鹿洞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制订学规,编撰教科书,为中国封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吴龙章、律楚《朱熹教育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投身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二人在教育方面的共同贡献。
2022-03-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作为历史概念的民族主义,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涵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强调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每一个公民组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等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写出启蒙思想家的问题指向和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主张对法国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近代历史上中法两国民族觉醒内涵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远因—近因”的思路分析中国民族觉醒内涵独特性的历史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此外,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

——摘编自邓林华《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材料二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但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毫无疑问是猛烈的,对儒家糟粕的攻击是激烈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它是一个整体,文化中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即使是它的糟粕,也与儒家文化的精华乃至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当它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摘编自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革儒学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选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8 . 同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族情绪,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其高涨期则容易导致某些矛盾的激化与升级。国力强大时民族情绪会因自尊而膨胀,经济不景气时民族情绪又会因不满而敏感。

——摘编自李志军《危机类型:民族情绪》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民族情绪”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即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3-10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摘编自[法]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材料二   泰戈尔身上有两种文化特质,印度文化中的泛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在他的骨子里都有很深的印记,在冲突中凸显出美的价值,西方文化所匮乏的品质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却存在着,而且是那么自然而然,毫不造作。

——摘编自朱秀成《以〈吉檀迦利〉为文本解读泰戈尔诗歌的人文价值》

材料三   我们看到,每一代人的感情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一时代的风格是震撼的、羞怯的或眩晕的,另一时代的风格或许就成了粗犷的,再过一个时代它或许就变成了像俯视人类的上帝一样无动于衷。所有这些风格都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而是由许多社会原因决定的。

——摘编自[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尔扎克作品的文学特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艺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热身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

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讲圣人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

——摘编自李贽《初潭集》

材料二   一物各具一乾元,是性命之各正也,不可得而同也。万物统体一乾元,是太和之保合也,不可得而异也······然则人人各正一乾之元也,各具有是首出庶物之资也。

——李贽《九正易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四   不言理财者,绝不能平治天下。

——李贽《四书评·大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李贽思想形成的因素。
2022-03-0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