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儒学经历了从“经书”到“经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经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属性正在于它的权威性、神圣性、非批判性。汉武帝即位开始,儒学之士所研习的传统典籍开始了一个日益被推崇的上升之路。汉武帝之后,在汉代儒学发展史上发生了两个异乎寻常的重大事件,即皇帝亲自出席、“称制临决”的石渠阁会议和白虎观会议。两次会议的目的完全一致,即评定《五经》异同,使关于《五经》的解释“整齐归于一是”,并“永为后世则”,以皇权认同的《五经》作为经国治民的根本大法。在汉宣帝立十二博士后,儒学出现了同一经而有数家博士并立的情况。于是,同经各家要相互区别,就有了对同一经的不同的解说、不同的章句;弟子们要记住自家老师的章句,就又演化出章句之学。严守自家师说,固守家师的章句,是师法的要害或本质。

——摘编自李振宏《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材料二   经过汉代的发展,不但儒家本身凭借着经学的独特地位而成为知识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且儒家的价值观念也随着统治阶层的推行而成为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也可以称之为“礼法”“名教”。但是,一种思想一旦占据独尊地位,就会出现许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有些人内心未必真正孝顺,但是他要通过一些表面上的仪式来获取“孝”的名声。因此,有一些人对这些礼法进行批判。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使名士们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而汉代经学的不断烦琐化,使得儒家内部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方式来超越经学的束缚。

——摘编自干春松《儒学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经学化进程的特征,并分析汉代儒学经学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学的影响。
2022-07-1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商人阶层的崛起投影于中晚明文坛,吸引了众多作家的目光,一个个鲜活的商人形象开始不断涌向文学殿堂,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在明代小说里,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传统诗文里没有、以往小说里罕见的令人敬重的商人形象,他们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明代小说家们摒弃轻商贱商的价值标准,坚定地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尺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商人的地位再次得到极大的提升,商人阶层获得了总体性的肯定。

——摘编自周柳燕《论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下,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有对商人形象的刻画,即使出现商人,也是将其视为贬斥的对象。明代冯梦龙所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编撰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塑造了众多的商人形象。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商人形象作为晚明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对于当今社会美好品德和人性的弘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化和劝诫意义。

——摘编自刘畅《“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言二拍”的历史价值。
2022-06-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几位宋儒的主张。

人物生卒时间著作主张
欧阳修10071072《系辞说》自古圣贤之意,万古得以推而求之者,岂非言之传驶?圣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书乎?然则书不尽言之烦,而尽其要;言不尽意之.委由,而尽其理。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非深明之论也。
吕陶10281104《春秋论》圣人之道,要在使天下之人皆可以知之,不为高说异论,以态后世。故五经之言大率简易明白,惟道所存。
苏轼10371101《中庸论》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务为不可知之文,庶几乎后世之以我为深知之也。后之儒者见其难知,而不知其空虚无有,以为将有所深造乎道者,而自耻其不能,则从而和之日然。相欺以为高,相习以为深,而圣人之道日以远矣!
尹炜10711142《和靖集》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摘编自《杨世文:易简功夫——宋儒的经学取向》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9-12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古老的中国社会之船突然从狭窄的民族溪流驶入急遽的世界洋流时,由于其思想受到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向西方寻找真理进而构建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土壤之中,受到中华民族独有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有深厚基础的是封建统治传统和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这些均成为阻碍中国前进和发展的巨大障碍。清廷在政治军事上的一败涂地,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

——摘编自张嘉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探究近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并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阐述职业教育。西班牙学者维夫斯充分重视民众及工艺实践的价值,把工艺实践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阿尔伯蒂从伦理学角度肯定尘世物质生活,尊重劳动与创造。在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上,维夫斯与拉伯雷明确提出技术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7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认为,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此后,技术教育在法国兴起,建立各种实用技术研究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等工作被提上日程。J.巴舍利埃尔制订了实用职业技教育术的计划,要求“开办一所技艺的完全学校,在学校中,人们示范讲解机器、使用的材料及其与每一种技艺的关系”。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运动与法国技术教育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技术教育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6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本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并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历史上,即人类文明的农业时代,曾经先后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灿烂文明;伴随着新的文明形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出现和发展,文明的重心开始向西欧转移。西方文明的兴盛和东方文明的衰败,构成了16世纪至19世纪末期世界文明格局发展的大趋势。

——摘编自刘国柱《人类历史上几次文明重心的形成及转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人类文明发展”,自拟论题并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8-10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名校2023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材料   王艮(14831541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灶户家庭,是泰州学派创始者。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日用"就是"本体";"道",亦非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他说∶"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意义。
2022-05-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重点高中“顶尖计划“2022届高中毕业班下学期第四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06更新 | 28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押题信息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文阐释了其工业化思想。陈独秀认为:“我以为要想中国产业界资本雄厚可以同外国竞争,非由公共的力量强行把全国底资本都集合到社会的工业上不可。”他将两种经济制度作了一个比较。他说:“果然是社会的工业,他的发达,社会上人人底幸福都跟着平等的发展。”反之,“像现在个人的工业,牺牲了无数的穷苦工人,利益都集中到少数的资本家个人手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日本底社会危机,就是这个人的工业主义造出来的。”他希望中国“千万别跟着欧、美、日本人走这条错路”!他从“多数工人”的利益出发,否定了用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的道路。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工业或者可以振兴,若说有利于社会国家,除非是少数资本家独有的社会国家,除非是多数工人除外的社会国家”。陈独秀开始把民族独立的要求和争取“多数工人”幸福的愿望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摘编自邓野《试论“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世界观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工业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2-05-01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济源市、平顶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