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明朝书院共计1239所,其中嘉靖年间最多,占总数的13%:万历年间次之,占总数的71%。明中叶以后书院之所以兴盛起来,主要是因为科举越发化,官学有名无实,一些理学家如湛若水和王守仁等人,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控徒讲学。他们的弟子也纷纷建立书院,于是,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一时。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文化专制越来越严重,不许自由讲学,朝廷曾先后4次下令禁毁书院。但是,因书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久又得以恢复,最著名的是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复建的东林书院。

——摘编自刘丽平《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材料二   1874年,唐廷枢、徐寿等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其考试内容包括天文、算学、医学、制造、化学、兵器与地质等,已经不限于学习西方技艺而已。同时,西人教会在华创办了一些教会学校,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为例,先设西学、国学和神学,后来在文学、理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院开设西语、数学(代数和微积分)格致、天文、化学、金学(即今日的力学)地学、航海诸项课程。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明代书院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学院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2022-03-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 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梁启超指出“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

——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

材料二  1930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当中,毛泽东郑重发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时代呐喊,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一系列闪耀实事求是璀璨思想光辉的精辟论断。……从1942年到1945年,毛泽东相继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重要著作,从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出发,精确研判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对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作战方针和相关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推动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

——摘编自武文豪等《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实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同志继续发扬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太炎在1918年时说:“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重要的是,“一国人物,未有可保五年之人,而中间主于干之位遂虚矣”。胡适在同一时期也注意到同样的现象。他在1919年感叹说:“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1927年,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梁叔莹责备胡适一辈说:“这些老少年们还没有做完他们前驱的工作,还没有把一班人带上新时代的坦途.上,他们便撒手不管了。”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
2022-03-12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联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是当时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的学说往往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认为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他反对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他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对这些人中“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2-10-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作为一个人民,除了遵守法律,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使自己少受城邦的惩罚?”他认为“守法就是正义”,正义也就是守法,两者本身是一回事,这既是拥有和坚持正义的表现,又是守法的表现。同样,苏格拉底也极其反对用民愤来左右审判的做法,他曾在处理“十大将未收阵亡兵士之尸”一案中,毅然强顶民愤,“虽恐吓万端,他全不顾”。苏格拉底探讨了如何公正地执行法律的问题,在对其最后的审判中,使得人们更能体味“法律是人世间最后的判决”。苏氏还认为神法与人法不同,“因为人类是不可能都聚集到一起的,而且也不是都说同一种语言的”,所以,神法不是人制定的,神法的效力强于人法,“违犯神所制定的律法的人是无法逃避刑罚的”。

——摘编自李鼎楚《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西塞罗对物和人的因素视而不见,认为法律源于神,“法律是神的一贯意志”,但西塞罗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把神的法律世俗化。在西塞罗那里,法律起源于神却并不神秘,“人与神共同具有法”,人通过与神共有的理性,必然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相对应的法律。古希腊自然法学说的罗马化,也是西塞罗一生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西塞罗的法律起源理论中,神只是起点。西塞罗以永恒普遍的自然法为前提推导出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竭力强调在理性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思想是有其时代根据的。他从自然法理论推导出共和政体的法制思想,认为应依照自然法组织共和政府,他指出在这种政体中,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以“服从法律为美德”。

——摘编自段祺华、刘小兵《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格拉底和西塞罗法律思想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奥运会圣火传递是奥运会开幕前最隆重的仪式,是全人类和平友谊的庆典。

材料

古代奥运圣火传递起源于古希腊祭祀礼仪“点香火”,后来有“传递火炬,传谕停止战争”的目的。
20世纪初奥运圣火传递只在奥运主会场进行并且点燃火炬。
20世纪30年代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火炬接力仪式途径9个国家,经过3075名能够代表主办国的优秀代表传递,引起巨大反响。
20世纪中后期1960年罗马奥运会开始圣火传递过程首次进行电视转播,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火炬由历史上首位女运动员巴丽咯点燃;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圣火传递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利用电子和激光技术将火炬点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残疾射箭运动员用火箭点燃了奥运会的主火炬。
21世纪初2000年悉尼奥运会,奥运圣火潜入水中传递。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登上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而且圣火行经世界五大洲国家和地区的22个城市,三星、可口可乐等广告元素也融入圣火传递中。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则首开由女性运动员担任第一棒火炬手的先河。

——摘编自蒋德龙《奥运火炬接力研究》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3-04更新 | 269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示范性高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模拟联考三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少年时认为“为今之计”,当秉持“六经诸子”学说治理天下,“以历朝掌故为纬”,探究“古人治天下之法”。19世纪末,在大量阅读西书后,他看到“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无大无小,而一切皆为此天演大例之所范围”。在撰文批评儒家不关注自然和缺乏科学精神的同时,梁启超推崇西方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科学精神,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社会领域。梁启超对待儒学的态度演变,是很有代表性的,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思想界在中西比较领域的理论走向。

——摘编自苗建荣《论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说:“夫孔教之名词即不能成立,强欲定孔教为国教者,讵非妄人。”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平等自由,必须反孔,因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在他看来,生长于封建时代的孔子所垂示、主张者皆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与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幸福之无与焉”,孔子之道是不能行于今日共和时代。这些论述对动摇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李先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非儒”的历史重探》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对待儒学态度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演变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儒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3-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佛道盛行和儒学式微,中唐时期的韩愈首开尊崇孟子的先河。孟子关于辟异端、道统说、心性论及“君臣大义”理论等,为韩愈排佛,维护唐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在他看来,孟子是继承孔子之道的“醇乎醇者”,是孔子以来道统的正宗继承人,而另一位先秦大儒荀子对孔子的继承则“不粹不醇”。韩愈尊孟,通过建立儒家道统,意图实现以道统辅治统,不仅否定了唐代孔庙祭祀中的儒家传承统绪,也使孟子在儒家学术界的地位得到提升。诚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宋人之尊孟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

——摘编自宋冬梅、解光宇《韩愈尊孟与孟学的复兴》

材料二   李贽认为,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谈及人性,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未论及其他。孟子作为“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者,提出“性本善”,“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以通天下后世”,障蔽了人性的复杂性。李贽强调,孟子关于孔子“贤于尧舜,为生民以来所未有”的看法,是“不自知而言之过矣”。“荀卿更通达而不迂”,“不晓当时何以独抑荀而扬孟也?”结果,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由,于1602年下令将李贽抓捕入狱。

——摘编自李珺平《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等》和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愈尊孟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韩愈相比,李贽对孟子及孟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于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时,孔子重“人事”而轻“鬼事”,重“生”轻“死”,对鬼神和死持“避而不谈”的态度。

孟子将天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它的本质属性,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本原,人的性养和仁义理智等都来自于天赋,由此延伸出的是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主张修身行法,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性。

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君子之道不等于天道,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克服情欲从而“人定胜天”。

——摘编自赵肠《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材料二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得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摘编自骨罗奉格拉《论诸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荀子的天命观,并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罗泰格拉关于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
2022-03-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