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西周前期的统治者在构建政权合法性的过程中,主张要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而秦始皇称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兴兵诛暴乱”,并未提及民众对统一的贡献与牺牲,民众只是其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已。这一变化说明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
C.儒家民本思想受到关注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 . 下图是某学者经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A.以成周为中心分封B.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2022-01-24更新 | 628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2022-01-11更新 | 2217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汉至南朝,仅在个别民族地区设置过都护,且为“加官”(兼任官职),而都护的职责也仅是“督察”民族地方政权的“动静”,或“专征讨之事”,不直接干预当地民政。至唐代,随着领土的拓展,内附民族的增多,在周边民族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据近人查证,有八个都护府。都护不再是“加官”,而是朝廷高品正员命官。都护府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从人事、民政、赋役、军事、司法等方面均有官员掌管。

——摘编自唐启淮《唐代都护府述略》


(1)举例说明汉代设置都护的史事,据材料归纳汉唐都护府的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唐代都护府制度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举例说明明朝与清朝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相同举措,并总结这些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6 .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王权与神权的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君权神授思想形成D.王权至高无上确立
2021-11-2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二)历史试题
7 . 元代西南地区土司在朝贡和入觐方面事例甚多,《元史》中常有“来贡方物”的记载。在出兵征伐方面,土司常奉中央王朝之命率士兵平叛,有的土司还“以疾薨于师”。这说明元代
A.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消除B.边疆治理奉行因地制宜原则
C.土司对朝廷的归属感较强D.土司制使各民族间地位平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
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
2021-11-09更新 | 466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21-11-09更新 | 368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7届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三上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10 . 宋代设路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时人评价说:“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是以事权归一而州县知所适从,民听不贰而词讼得以早决。”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旨在
A.分割相权,加强君权B.分权制衡,提高效率
C.事权归一,消除割据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021-09-26更新 | 595次组卷 | 21卷引用:历史-2022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2(江苏专用)-新高考地区专用-2022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多卷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