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019-04-19更新 | 289次组卷 | 3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据《史记》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仲壬,是为帝仲壬。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这说明当时
A.分封对象都是王族的嫡系子弟
B.嫡长子继承方式已遭人为破坏
C.宗法继承具有嫡子与兄弟相结合的特点
D.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2019-01-30更新 | 2657次组卷 | 7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 荀子 • 儒教 》记载,周初“立七十二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
①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②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 ②B.① ③C.③ ④D.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的疏远D.铁犁牛耕的出现
6 .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乐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2019-01-30更新 | 1129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7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D.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2019-01-30更新 | 24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0年江西省新余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2019-01-30更新 | 1750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一上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10 . 《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2019-01-21更新 | 306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抚州临川区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