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019-01-30更新 | 2833次组卷 | 9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2019-01-28更新 | 233次组卷 | 12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74年发掘的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是西周时期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的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导致贫富差距
B.分封制度打破墓葬等级
C.宗法关系影响墓葬规格
D.墓葬体制影响宗法制度
4 .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致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5 .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2018-12-17更新 | 245次组卷 | 33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某古书记载,“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一把手,是全国子民之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之首脑亦被视为‘父母官’。”该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C.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D.男女平等,均可做官
7 . 下图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
A.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8 .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色彩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分封制日益崩坏
B.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C.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
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特色
9 .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2018-11-13更新 | 364次组卷 | 25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