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钞。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元】脱脱等《宋史》

北宋时南方粮食的亩产量高过北方,有“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的说法。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了什么?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赋税制度?并指出赋税制度出现的时间。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与该赋税相配套的土地制度。
(3)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历代赋税制度变化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2020-12-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


(注:市署为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常平仓、平准署是隶属中央的派驻机构,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

材料二   ……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唐·元稹《法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长安城两市布局的异同。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原地区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字,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材料二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径、朱家角、罗店、南浔、菱湖、濮院、乌青、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

——摘编自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学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以及北方边疆地区。……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参考材料一,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租庸调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020-11-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秦汉时期巡省、宦游、游学等功利型旅游成为主流,以最高统治者为首的王公贵族、富商大贾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明朝中期,兴起“旅游热”。浙江的“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妇女也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旅游队伍。审美娱乐型旅游成为主流并趋于大众化。旅店、饭馆大量出现,“驴马槽房、戏子寓所、密户曲房”无不从中受益。文人们纷纷走出书斋,走进大自然,涌现出徐霞客等旅行家,创作出富有“导游手册”之称的《徐霞客游记》等作品。

——摘编自任唤麟、何小芊《旅游概念界定与中国古代旅游发展论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明代旅游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旅游热”兴起的积极作用。
2020-11-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8 . 基层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宋朝以来绅士阶层随着科举改革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在基层治理中愈加发挥重要的作用。某学校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整理:宋朝以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

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均田制崩溃以后,国家不能越过地主阶级直接掌握土地与农民。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地方绅士阶层难以获得政权,就将自己的经济、文化力量上升为政治力量控制乡村社会,出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脱节的现象。方案提出内容结果
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将各地选送的太学生分为三等,层层培训选拔官员,改革单纯通过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
学校取士北宋程颢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的权力。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科举理学化南宋姚勉通过科举理学化,让皇帝承认信奉理学的乡村绅士才是国家选官的恰当对象,承认他们在乡村社会的文化权力和政治地位。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理学与官学体系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身份。

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为视角,解读材料所蕴含的相关历史信息。
2020-11-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宋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在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2020-11-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衡水实验中学滇池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10 . 虽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在宋朝和明清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明神宗实录》这样描述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发展的特点,为什么说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新生产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这种新生产方式在当时不能充分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