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键词史实
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罗马法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编订并颁布。
阿拉伯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牛顿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美国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军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瓦特18世纪6080年代,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
火车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摘编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展示了世界历史的部分重大史实。请从表中任选二到三例史实,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2022-04-06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最早走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亚洲和非洲。西班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美洲,西、葡两国屠杀当地土著居民,掠夺全银贵全属,建立封建制庄园经济。17世纪,英、法、荷开始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经多次大规模战争,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摘编自王雷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评析》

材料二   以1791年爆发的海地革命为界标,撤起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一拉美独立运动。到19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拉美国家最先全面殖民地化,随之殖民地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北美独立战争胜利的鼓舞下,拉美人民利用欧洲拿破仑战争的极好契机,掀起了推翻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当亚非人民反殖斗争正蹒跚前进的时候,拉美人民就已经掀起了波澜壮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拉美独立战争推翻了长达三百年的殖民统治,建立了16个独立的国家。

——摘编自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拓展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发展与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关系。
3 . 中华传统文明以农业文明为主,粮食作物有粟、麦、稻、玉米等。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对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4000年前传入中国,经历了环境适应与品种改造,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空间扩展历程。小麦的传播是在两个因素推动下完成的:其一为喜好面食的北方人南迁;其二为稻麦复种制的出现。黄河流域实施两年三熟制重在提升地区经济实力,而南方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则直接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连为一体。将水旱两种作物融入统一地块的同时,不仅空间上实行了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作物分布格局,而且推动了两大流域间的文化认同与空间整合。

——摘编整理自沈为慧、赵剑锋等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   像云南这样的边远地区,玉米是在16世纪传入的。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最南部的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中,曾以疟疾流行闻名的原始森林,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年》葛剑雄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麦传播的不同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麦从中国北方传到南方最有可能发生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在云南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麦、玉米等作物传播带来的影响。
2023-02-12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农村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且出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化的趋向。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七府一州,人均田地不足1.5亩,即使江南耕地全种粮食,也不够满足本地区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闲季节时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动力闲置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小农家庭自然而然的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随着江南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由于棉布出口量大,乾隆时,还有人主张禁止棉布出口,以为“止计松江、苏州、常州三郡,出洋之棉布流转内地,可多被数百千百万穷民”。清代鸦片战争前,江南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发展促使自然经济瓦解,但并未改变封建制度的剥削与束缚。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成功的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还击败了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来源地,以本国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家,英国却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和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似因素,并说明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性质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2021-06-09更新 | 6248次组卷 | 4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不能织布。北宋时面对不断增多的人口,苎麻产量低,加之契丹军队行军时“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大众化织品。棉花在“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元初已经形成了“江东陕右亦多种”的局面,棉布的销售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王祯在其《农书·木棉序》中形容棉布的状况,“夫木棉诸种艺制作之法,驳骏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元政府为劝种棉花和适应棉纺织的规模生产,“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明代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摘编自王东、陈玲《宋元棉花东进的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葡萄牙、荷兰把印度棉布贩卖到欧洲。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控制了棉布贸易。印度棉布热引起来英国毛纺织业的破产和失业,1721年,政府颁布进口禁令。印度棉布更多地销往非洲、美洲等市场。因民众对棉布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力纺纱机、“骡机”等专利技术设备不断涌现,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生产的棉布出口额的94%销售到了之前印度棉布所占领的市场。英国对原棉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奴隶被运往美洲的棉花种植园。英国通过进口原棉出口棉布等制成品,迫使西印度群岛、美国南方诸州以及亚洲一些地区依附于英国的工业化。19世纪,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加强,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制成品销售市场,英国棉布便顺理成章地取代印度棉布主导了世界市场。

——摘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取代印度棉布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布贸易”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产业结构的改变打破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客观上导致早期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英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得益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是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体制。同时,受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历史传统影响,近代英国政府对于经济社会事务一度采取基本不干预的态度,听任市场力量自发调节,由此导致英国城市化呈现快速而无序的状态。贫富分化导致的经济矛盾和阶级对立引发的社会冲突,使得英国城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二   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868年颁布的《托伦斯法》赋予地方政府处置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私人住房的权力,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剧院等公共设施,初步改善了城市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1882年每间房屋平均住6人,过分拥挤的人ロ比例降为12%,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过分拥挤的人ロ比例下降到了10.9%。此后,政府又修建了一些排水设施和工人住房,并出台了“建造法令”来控制沿街住房的布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理问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