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中国明清的影响。

2018-09-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3 .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2)材料中反映我国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什么新变化?

(3)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的中国近代企业除表中所列之外还有哪一类?举出代表性的两个企业。中国第一家民办机器厂发昌机器厂是方举赞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上海创建,此厂创办的主要原因条件有哪些?

2018-08-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3)材料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2018-08-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编自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黄遵宪《番客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材料三黄遵宪诗中所说的“大错”指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它“错”在哪里?
2020-02-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关于如图《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18世纪中后期人口的增加是地价、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
B.清代地价和米价波动受政治影响大,与商品价值规律无关
C.地价的最大幅度下跌与当时的战乱有关
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2020-02-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1)看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DE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节选)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35年,为应对白银大量外流,实行“币制改革”。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有哪些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要实现根本突破的关键。

(3)根据材料四,提取两项有关这两个时期经济领域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材料四:

2018-08-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元代沈梦麟在一首《竹枝曲》中写道:“缫丝才罢妇犹髽(古代妇女服丧时用麻扎成的发髻),两足如霜踏水车。”此竹枝曲反映了
A.耕织结合的小农生产
B.小生产者生活的艰难
C.元代发明了灌溉工具
D.封建国家赋税的沉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2019-06-20更新 | 289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2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10 .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在古代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B.炊具。百姓多用陶制炊具,青铜炊具为贵族使用。
C.脍炙。人们共同喜好的,后把诗人文章为人称颂叫“脍炙人口”。
D.五牲。牛羊猪马鸡。
2018-08-0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东县惠东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5月文化常识冲刺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