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材料三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四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2)与材料三相比,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结合材料五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大事年表(部分)
1853年     在家乡安徽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1年     组建淮军。
1862年     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     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
1865年     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0年     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1872年     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
1874年     与日本代表签订《北京专约》。奉召进京见恭亲王奕,力陈中国修建铁路的重要,亦因阻力太大,未能实行。
1875年     与英国代表签订《烟台条约》。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     架设大沽北塘与天津之间电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官督商办。
1881年     未经奏报修成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约10公里。
1885年     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5年     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同情维新变法,暗中回护个别“新党”人士。
年底被任命为勘河大臣,复勘山东黄河工程。
1901年     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 过去说李鸿章崇洋迷外,投降卖国,……现在大幅度转变到说李鸿章有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戏剧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李鸿章还是李鸿章,这种戏剧式的变化,是政治上的需要反映到了我们的历史研究上来,……我们的历史研究,仅仅服从某个时候,某种政策的需要,非带片面性不可。
——陈旭麓《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1988年)
(1)依据材料一所述史实,概括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4-06-16更新 | 6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三中高二下期第一学段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其痕迹。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历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民族,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中国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则一飞冲天,走上了富强之路。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国家政治体制、教育、工业化之路的差别。当中日两国同时起跑的时候,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则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遇,以至于后来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点。
(2)依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并据此分析导致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2013-05-29更新 | 4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5年11月,李鸿章就日人易服一事质疑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道:“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即能制作,如今却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当即回答说:“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我国旧服宽大而不轻便,适应怠慢而不是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到无限回报。”             ——摘编自舟欲行、黄传会《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和森有礼两人争论的观点。
(2)根据材料,结合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事实评析其争论。
2013-07-01更新 | 6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传统的官学、私学均遭重创,一种新型学校——书院兴起。宋、元、明时书院进入兴盛时期。宋、元、明的书院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建,并为学校提供教学设施和一定的经费。但地方政府并不干预学校教学及管理,而是聘任社会名流尤其是理学大师担任山长(即校长),负责书院的教学及管理。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曾担任白鹿洞等著名书院的山长。鉴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为节约开支,书院除山长外,专职的管理人员很少。许多管理人员是由学生兼职的,由山长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担任经长、学长等,参与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书院由于主办人名气大,加之不收费或很少收费,因而吸引了许多学子尤其是平民子弟前来求学,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校生经常达到数百人甚至高达上千人。书院提倡讲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山长主讲儒家经典,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争辩、论证。书院除了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道德修养教育外,还引导学生评论时政,针贬社会弊病。明末著名文人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汇聚了一大批社会正直的士大夫,号称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在明末反对黑暗政治和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书院新颖的办学理念受到近代以来许多教育家的赞赏。现在许多国内著名大学的校训就出自白鹿洞等著名的古代书院。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书院一度遭到禁止。后虽又重建,但政府开始对书院严加控制。乾隆皇帝曾亲自下诏对书院的招生、教学、考核等做出严格规定,此后的书院与正规的官学、州学、县学已无区别。书院的招生人数、办学质量大幅下降,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下降。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书院逐渐停办,退出了中国的教育舞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明时期书院的办学特点,并分析书院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书院逐渐衰亡的原因。
2013-09-06更新 | 3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统考文综历史试卷
6 .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用下列词语可以概括: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留美幼童、北洋海军。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群人”思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思想
C.变法图存D.民主共和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抑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仍不外乎机括之牵引,轮凿之相推相压,一动而全体俱动,其形象固显然可见,其理与法亦确然可解。惟其先华洋隔绝,虽中土机巧之士,莫由凿空而谈,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发其覆。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和铁甲军舰,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l905年3月,“局坞分家”,江南制造局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江南船坞专营造船。民国成立后,江南船坞更名为江南造船所,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1918年,其承造美国政府的4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两年后完工交货。这是中国造船业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又是工业发达国家的首次政府订货,引起广泛重视,中外报刊竞相报道。其中《东方杂志》特别指出:“从前中国所需军舰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由此,江南造船所在造船数量、吨位等几个方面,均超过了当时在上海造船业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然而好景不长,l938年,被日军侵占,江南造船所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一直到日本投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始终未能恢复以往的生气。
——王国慧《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今昔》
材料三   1949年江南造船所回到新中国人民的手中,开始了辉煌的新生。l960年,由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下水。1962年,中国第一台12000吨锻造水压机制造成功更是设计人员在一无资料、二无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在世界万吨级水压机制造中亦属首创。……改革开放以来,船厂率先跨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始终在中国船舶出口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其开发建造的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标志性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船厂改革步伐明显加快。l994年,率先成为全国l00家大中型企业首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1997年,“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证监交易所上市。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江南造船厂的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成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排头兵。
——摘编自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筹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造船所)的历史功绩。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江南造船所(厂)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2012-07-30更新 | 4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海洋是生命摇篮、交通动脉和经济血液,对人类至关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附近的“不幸”太恐惧了,被迫很快返航。
(1)第一位穿越赤道的航海英雄是谁?推动英雄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它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洋务派是近代中国“海洋意识”较强的阶层,他们呼吁加强海防,开发海洋。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011-12-05更新 | 5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无为县大江、开城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