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对外贸易状况
1840年至1914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2倍。由于鸦片贸易的,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年至1931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总额的1/3左右。到193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超过了日本。
1931年至1936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中居首位。
1937年至1948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造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卷入对外战争,整个财政几乎瘫痪。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根据协议,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宣告成立。从成立起,英格兰银行首先是政府的银行,国王威廉和玛丽带头认股,成为最早一批股东。除了经营国债的财政功能外,英格兰银行还被政府授予发行银行券等特许权。早在18世纪,英格兰银行就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并且以透支形式给伦敦商人、制造商和店主等提供短期贷款,满足了他们对货币的需要。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凭借其资源优势与政府的特殊关系,开始取得中央银行地位。这个地位直到19世纪初仍未受到挑战,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的英国银行体系成为支持工业大厦的支柱。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97527日,洋务官员盛宣怀奉旨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在银行开办的头四年里,通商银行贷款最多的是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工矿企业,对上海、江苏地区中小工商业的借货几乎占四年放款总额的四分之一,活跃了商品经济,在市场上起了一定的调剂作用。1898年首次发行钞票,银行业务有了一定的扩展,盈利不少。然而好景不长,各地分行的问题迭出。1900年,北京分行在战争期间遭抢被毁,与此同时,天津分行和镇江分行各发生大班亏挪行款30多万两的严重事件,其他分行大多营业不振。各国阻挠中国自办银行不成后,外资银行拒收通商银行钞票,殖民侵略分子甚至制造假钞,通商银行遭人挤兑,损失惨重。签于银行摊子铺得过大,盈利不多,中国通商银行不断裁撤分行,直到1914年才弥清全部亏空。

——摘编自谢俊美《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格兰银行创建及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通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根据材料,简析中、英银行的创办在两国经济转型中的共同作用。
2021-02-25更新 | 219次组卷 | 5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一轮巩固卷2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各种金融机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钱庄不仅家数众多,而且有一套信用手段,能够在流通领域里起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钱庄生意或买卖豆、麦、花、布。票号在资本上是商业资本的转化,商品的贩运与买卖,也需要资金的划拨与调剂。票号经营的汇兑业务,开始时是以商业个人为对象,政府机关的汇款则是后来的事。票号运用分支号众多的优点,不需要往返运现。票号放款的利率也不高。

——摘编自洪霞管《略论山西票号上海钱庄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10年6月,国际橡胶股票行情暴跌,在泸橡胶公司、外国银行也深受影响。…… 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惯例要上海方面从源丰润等庄号提取190万两“泸关库款”,用以支付当年到期的“庚子赔款”。上海道台蔡乃煌上奏请求暂不从源丰润等钱庄中提款,改由大清银行垫付“庚子赔款”。按照奏折的性质,蔡乃煌的奏折交度支部处理。度支部侍郎与蔡乃煌素有嫌隙,指使江苏巡抚参奏蔡乃煌。蔡乃煌被革职后一度申辩,但遭军机处斥责,羞愤之下,一举从源丰润等钱庄提回款项200多万两以交还政府,源丰润当即倒闭,受此影响1910年上海倒闭歇业的钱庄达到48家,亏欠款总额1933万两。

——摘编 自闵杰《清末的"橡皮风潮"∶政府昏庸指令引发全国大恐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的特点,并指出钱庄和票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钱庄倒闭歇业出现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新型纱厂”的名称,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
2021-01-09更新 | 3547次组卷 | 28卷引用:回归教材重难点05 近代中国的壇变和民主革命的新方向——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年份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在工业总产值中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
19497022.17.973.726.3
195256.927.815.364.535.5
195648.729.621.757.742.3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所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以提出,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一山泽,额(专)山泽之利,管山林之饶;重关市之赋,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推行严格的粮食政策价格,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将私营工商业者编入专门的户籍——“市籍”,并征收赋税。所以的抑商精神被后世继承并有发展。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明朝仍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质器皿”,唐太宗规定“市井子孙,不居官吏,国家制令宪章,三代商贾之人,亦不居官位”。《史记平准书》载“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

——摘编自闻黎琴《重农抑商之抑商分析》等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重商主义”的传入,薛福成认为“欧洲立国以商务为本,富国强兵,全藉于商”,1896年陈炽在《续富国策》的自序写道:“英国国势之盛,人民之富,商力之雄,天下无与为比。识者推原事始,归功于《富国策》一书。彼仅商务一端,而四海方行,遂成此亘古未有之盛事。”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系列文件,奖励实业,鼓励商业发展。国民纷纷投身实践,创办企业,倡导和西方进行“商战”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出现一种“重商”思潮,涌现出兴办企业高潮。

——摘编自侯媛《晚清“重农抑商”传统思想擅变的原因解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社会对商业的态度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

材料三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的背景和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材料一     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建厂之初,为了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1910年荣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向中国市场出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大力扩充规模,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面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或化为废墟或被毁损。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材料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全国各地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高潮,结果使得日本向中国输入棉纱、面粉的数量锐减。荣氏兄弟秉承实业救国理念,在办厂之初创立的品牌就富含爱国气息。比如面粉厂的名牌产品叫做“兵船”,寓意就是“振兴中华、以牙还牙……

荣氏兄弟捐款支持罢工、罢市活动,不仅奠定了自己面粉大王的地位,而且还并购了日本纱厂,大长国人志气。     

   ——凤凰网《旧中国的唯一财团:荣氏家族的崛起》

材料四     日军疯狂侵华,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

——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在20世纪初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荣氏企业难以恢复战前辉煌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四,以荣氏企业为例,简述民族工业在近代民族救亡中起到的作用。
10 .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兴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有了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1)根据材料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2)概括材料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是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始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3)材料中“同根相煎”是何意?

(4)如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