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张家口的影响重大,它不仅是张家口与京津和晋蒙广大地区的交通枢纽,还直接促成了“新型城区”桥东区的形成,从而奠定了张家口近代城市格局的基础,更给张家口带来了近代文明之光,促进了当地近代工业的勃发。张家口“外向型经济”对商业贸易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华北第二商埠”地位的不稳定性。中国近代动荡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对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发展造成了重重阻碍,也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沿长城步步紧逼,对张家口的资源进行了大肆掠夺,操控张家口的工业企业直接服务于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曾经在张家口占有重要地位的商业再受重创,武城街和怡安街的商铺多半被迫关闭,日本对沦陷区的盘剥打破了张家口经济发展的原有模式,张家口的商业更趋萧条。

——摘编自张轶欣《张家口商业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张铁路对张家口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张家口“华北第二商埠”地位不稳定的原因。
2 . 城因水兴,市缘路起。交通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推动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材料二   英国的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布里奇特沃运河于17617月通航,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航程缩短、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投资高潮。英国史学家格拉斯费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是棉花、煤、铁及运输”,此外,食盐、石料、谷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也逐年递增。这些大宗笨重商品的需求的膨胀构成运河业发展的直接动因。……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但此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材料三   汉口交通近代化简表

时间大事记
1858《天津条约》规定汉口开埠,此后到1910年进出汉口港的航船达4000艘次。
1886人力车现身汉口租界,很快受到人们青睐,迅速普及,充当市内交通运输的主力军。
1903英国人带来了汽车,出现了出租汽车商行,后来随着汉口街道建设的展开,汽车出租商行迅速增加。
19051907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粤汉铁路动工修筑,实现了南北铁路大沟通,孙中山总结:“武汉者……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
1929开始运营公共汽车,开办了三条路线,设置运营调度时刻表(精确到分秒),把汉口的老城区和新城区连接起来。
上海至汉口段开通航空线路,民用航空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据《近代中国交通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驰道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指出体现秦朝大一统的道路建设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运河时代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的原因,并分析“铁路取代运河”对欧洲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主题,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表述清晰)。
2022-12-10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12月选考科目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公里(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每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德国

4.4

191.73

41896

2008

英国

2.85

680.09

16567

2006

日本

1.95

489.04

23474

2006

印度

0.63

212.51

63327

2007

——引自《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2022-11-29更新 | 289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20世纪初,江宁马路和宁省铁路的建成,以及马车、火车的出现,使南京下关得以与主城密切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空地始得开发利用,新的建筑纷纷沿主干道向城区东北部建设。这反映出南京新式交通的构建(     
A.促进了城市的空间拓展B.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
C.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D.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5 . 【轮船航运与社会经济】

材料一   中华民国初年,民营轮船航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虞洽卿三北(镇北、姚北、慈北)轮埠公司的创设。虞洽卿创立和经营三北公司的历程见表:

时间经营发展状况
1913年在家乡镇海龙山镇创办了三北轮船公司,先后购置“镇北”“慈北”“姚北”号三轮,时人称为“小三北”。
1914年把三北轮船公司改名为三北轮埠股份有限公司,设总公司于上海,设分公司于龙山镇、镇海、宁波,拟定章程,向华商募集股本20万元,以扩大三北轮埠公司的规模。
1915年变卖了早年在上海收购的大量房地产,决定独资经营三北轮埠公司。
1916年购买荷属巴达维亚一家轮船公司的2,000余吨级的“彭立珊”号轮船,改名“升孚”,开辟上海至宁波航线。又在上海设立了鸿升码头堆栈公司,同时经营码头和堆栈业务。
1917年设宁兴轮船公司,置3439吨的大轮“宁兴”号行驶于沿海。
1918年兼并了依托于英商的鸿安公司的“长安”“德兴”二轮及其设在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等处的码头、趸船、仓库、栈房等,于次年取消了英商注册,而由北洋政府交通部注册为华商鸿安商轮公司。随后又添置了“武林”“之江”“华盛”等轮。
1921年三北轮埠公司、宁兴轮船公司、鸿安商轮公司已拥有自有轮船18只,约2万余总吨。
1922年收购肇成机器厂,改名三北轮埠公司机器厂。至此,虞洽卿拥有了包括三个轮船公司在内,并配有自己的码头堆栈和修理厂的完备的轮运企业集团——三北航业集团,为当时民营轮运业之冠。

——摘编自苏生文著《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

材料二   近代轮船航运在中国的出现,作为一种明显高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体现,作为一种大量机制产品进入中国内地的载体和外部世界信息进入的媒介,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古老中国的强大震撼和冲击,这种影响和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商业的变化、城市的兴衰更替和交通运输功能改善本身,而是会波及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中华大地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北公司在1914至1921年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2-11-2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随着电报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中文报刊开始发行新闻号外,报刊的时效性得以大大提高;电讯作者往往须用最精练的文字传递人们最想了解的信息,这大大遏制了新闻的文学化倾向。由此可知,电报传入中国(     
A.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密切了国人的日常交流
C.增强了时事的传播力度D.促进了教育的深度普及
2022-11-25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影响,1897 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 1881- 1882 年,李鸿章按股份制公司组建了中国电报局; 1900 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这是中国自办市内电话的开始。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B.晚清走出了以往天朝上国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的侵犯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与世界距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铁路事业发展

1950

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同时,铁道兵团和各铁路局通力合作,修通了京汉线、粤汉线、陇海线、浙赣线等交通大动脉,全国铁路基本连成整体。

1952

在党的领导下铁路系统完成民主改革,职工群众得以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

1956

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新中国有了第一条克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入川铁路干线。

1957

铁路货运密度达到503万吨/公里。铁路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带来的运量剧增与运能不足之间的严重矛盾。

1958

铁路工作者采取多种措施,反复试验,解决治沙防沙的难题,建成途经大漠的内蒙古包头到甘肃兰州铁路。

1967

周恩来多次接见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人,强调铁路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

1976

西南、西北铁路占全国铁路长度的比重,从196520.8%增加到1976年的24.5%。

1982

一批思想好、懂技术、会管理、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走上了铁道部门的领导岗位。铁道部对全路所有企业下放计划制定、财务管理、物资分配等53条权限,推动企业实现转轨变型。

1987

客货运输量较六五期间年均水平增长29%,其中内燃电力机车完成的运输量比重达55%,运输收入显著增加。

——摘编自漕文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铁路政策研究》


表2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铁路事业发展的历程。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11-19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和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   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截至19406月底,据工矿调整处的数字。迁入大后方的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约12万吨,各种技工12164人,虽然当时内迁西北的厂矿无论从数量和设备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填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刺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充注了新鲜血液,成为西北开发的生力军。厂矿内迁这一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空前的经济大移动,拉开了西北开发的序幕。

——摘编自王广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工业建设政策与绩效》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随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达21810公里。“一五”计划时期,全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面貌,同时将新线建设放在西南、西北地区……1991年,国家启动高铁科研攻关计划,2005年制定通过《中长期铁赐网规则》,明确了建设目标,强化了高铁建设“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自主制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中国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大步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大方向,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此状况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
10 . 乙国长期从甲国进口汽车,若今年甲国汽车行业政策性涨价5%,同时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升值3%。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则两国间的汽车贸易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是( )
①乙国从甲国进口汽车的成本增加 ②甲国在汽车贸易中依然有利可图
③甲国向乙国出口的汽车数量减少 ④将倒逼乙国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0-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