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1 .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
A.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B.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A.锁国与开放
B.坎坷与进步
C.危亡与机遇
D.保守与激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 . 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B.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2018-05-25更新 | 633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6 .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空前繁荣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2018-05-04更新 | 22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6届吉林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朝入关后,要求汉族男子改穿满族服装,允许汉族女子保留传统服装。辛亥革命后,北方汉族妇女也开始穿旗袍,其样式不断翻新。但是,1933年5月《女子月刊》上发表了“乡下老太婆”的文章,其中写道,过去满人灭明,尚能“男降女不降,而现在糟透了,女子也降满人了”。材料表明
A.东北的寒冷及游牧生活产生了旗袍B.社会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存在冲突
C.辛亥革命使女性主体意识最终确立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服装有复古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国历”,然而之后社会使用旧历(农历)仍占主流。1936年,国民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这表明
A.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B.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
C.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应因势利导D.城乡之间习俗变迁的速度差异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可知
A.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
B.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
C.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