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
D.对家庭制的改造运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
2 . 1919年以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之一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装渐渐得以流行。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以及公司洋行、各机关的人员中掀起穿西装的热潮。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直是中山装。这体现出中国服饰改革特点是
A.衣冠等级秩序依然存在
B.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C.政治化制度化色彩浓厚
D.城乡之间差别逐渐降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2017-10-08更新 | 153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升
B.妇女在近代得到解放
C.报道不符实际,《申报》主要报道政治新闻
D.反映出封建礼教受到很大冲击
7 . 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被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以后
B.新文化运动以后
C.辛亥革命以后
D.五四运动以后
8 .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取代先前中国实用的农历。然而,这一变化却造成了民间“不知何时过年”的尴尬局面。之后,虽然民国政府多次明令禁止过“农历年”,但百姓大多仍以旧俗为重。材料表明
A.传统思想阻碍自然经济解体B.民国百姓不愿接受外来事物
C.辛亥革命改变民众生活习惯D.新旧观念并存成为时代现象
2017-08-1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7高一下·江苏南通·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