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晚清许多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套路里的娇弱佳人,她可以是女子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1905年的《黄绣球》,可以是实现了自我赋权的女性,如1904年《女娲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
A.平等自由观念广泛传播B.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C.政府当局力倡移风易俗D.新文化运动否定了旧道德
2 . 从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国画课"“国画科(系)”。1927年,在国乐大师刘天华主持下,国乐改进社成立。1931年7月,中华医药联合会更名为中华国医学会。1931年底至1932年初,国剧大师齐如山参与创建国剧学会。这些现象反映出
A.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增强B.北洋政府注重培养艺术人才
C.国民的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D.知识精英找到了救国的道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2021-09-27更新 | 2856次组卷 | 26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胡适遵循母命与江冬秀结婚,对此,林语堂评价道:“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鲁迅则说,朱安是我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
A.封建流毒卷土重来B.新旧思想激烈碰撞
C.传统文化彻底否定D.文明开化成为风尚
2021-07-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衣是汉族传承时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遽”而得名,后来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了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它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理念。其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天人合一”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整理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一种既能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中国人自身审美需求并兼具实用功能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寓意了一些新观念:衣服前脸四个兜,象征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左右袖口各三粒纽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自由、平等、博爱)。在孙中山的带领下,民众争相穿着,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山装还逐渐成为了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象征。

——据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构建与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1-07-1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是研究者对近代著名教育家、慈善家英敛之1903﹣1907年日记中在天津的娱乐记录进行梳理统计的结果。由此可见,当时天津
年份观剧、看戏游览自然风光看影戏、电影听唱体育娱乐马戏游公园、植物园等博物院其他合计
1903323120100544
1904283110406144
1906411051111226
19074527091220270

A.东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并存B.社会上享乐主义盛行
C.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D.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8年初,山西太原人刘大鹏的日记写道:“吾邑实行剪发一月有奇,警佐下乡,警兵到村,莫不剪人之一阳曲县知事亦亲自下乡剪发。”这反映出
A.北洋政府统治黑暗B.移风易俗行之不易
C.复辟基础依然深厚D.卫生观念有待普及
8 . 1918年上海《妇女杂志》刊登了现实主义小说《理性之家庭预算》,作者张慧中在小说中制定了以下预算表(如表)。由此可推知,张慧中
求学时代第一届预算表
项目预备费杂费学费住费食费衣费总计
出款(银元/年)4.7754.8537.321.95.47547.3
项目卖火油卖杂物卖报总计
入款(银元/年)10.9525.5510.847.3

A.倡导妇女自立与解放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D.重视提高妇女政治权利
9 . “她”字的诞生

1823年,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中,因汉语里没有字与“she”相对应,他将其译为“他女”。

1864年,传教士罗存德在为教会女子学校编写英语文法书时,可能受到广东话或客家话影响,将所有的第三人称都译成了“佢”。1878年,曾求学英国的广州人郭赞生将传统的“伊”字用于翻译女性代词。

1918年,周作人指出:刘半农曾提起创造一个“她”字,但用新字在印刷时需要铸很多铅字很不方便,所以暂不提倡,而可用“他”暂代。在一些响应者看来,这个字本身就是女子独立和与男子平等的象征符号。

1919年,《新青年》刊登了《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一文。此后“伊”字指代she的方案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她”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5月20日,白话诗人康白情在《晨报》上发表《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成为在报刊上正式使用“她”字的第一人。1920年,留学英国的刘半农以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20年代中期以后,“她”字大量流行开来。


(1)依据材料,概括女性新代词发生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她”字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10 . 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

材料二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人们的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2020-03-1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