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内容

儒家

在宏观层面发展出一种跨越宗族和等级的开放性代际合作伦理—即“师道”。这种做法极大消减了“宗法制”天然封闭性的缺点,是儒家对中国文明最杰出贡献之一

墨家

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和鬼神会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法家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

材料二   汉代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需要进入一种休养生息的“自然状态”,这为道家理论提供了实践场所。然而,伴随社会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合作类型又多样化起来。此时,倾向于回避社会的道家,很难适时满足现实社会对多样性合作伦理的需求。在形而上方面,董仲舒着力论述了“道”和“天”,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并以“天道无二”来加强“天”的统摄力。其次,董仲舒部分吸收了法家和道家,重新系统性阐释了儒家,使得儒家原先重点解释的社会合作伦理更加丰富和有力。在个体自合作上,董仲舒区分了“性”与“情”,区分了“性之已善”和“未善”,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管之性”。这些做法极大舒缓了对普通大众过高的道德要求,并有助于强调教化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睿《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种社会合作视角的尝试性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家在社会合作方面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儒家在汉代胜出这一现象。
2022-11-2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一位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的判决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父亲,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血缘亲情观念不断深化
3 . 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否定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做法,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并设太学、郡县学。该变革(       
A.有利于尊师重教传统的形成B.使儒学法律化由此发端
C.奠定了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022-11-20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52校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如图为某个老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a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B.b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c是唐朝时期,佛道思想成为主流D.d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渐趋没落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阅读材料一,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官吏选拔和统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元朝对吐蕃和台湾是如何管理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为西汉某段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选官律令儒家化的趋势B.儒学影响力在不断加强
C.儒学已成社会主流意识D.察举制已经取代世官制
7 . 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从上表中,选取 3~5 个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历史人物,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人物,论题具体明确,构建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9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