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2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明夷待访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照抄材料不得分)。并指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之途。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什么样的思想诉求?
3 .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体系D.西学东渐的高潮
4 . 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多种唐朝时期流行的佛经题材的变文(讲唱的话本)有目连变文(讲述佛教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西征记变文(叙说唐朝时事)这些变文语言通俗,故事曲折,和尚在讲唱时、说唱并用。这反映了唐代
A.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B.实现了对边疆有效治理
C.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D.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异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玄学的形成完全脱离了儒学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君民关系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以上材料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宋代理学大厦创建的原因。

材料三 黄宗羲亲历了明朝覆灭和外族入侵,据此反思了明朝覆灭的原因并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进步性。
7 . “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也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佛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是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中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9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B.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2016-11-27更新 | 740次组卷 | 44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