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然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王阳明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由此可知,二者
A.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B.在求理的途径上相互矛盾
C.都强调践行道德的重要性D.对格物致知进行了批判
2 . 朱熹指出,要把对封建道德义理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如果只读书明理,不践其实,不但非真知,而且会造成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危害。在此,朱熹
A.主张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B.推进了儒学传统伦理观的思辨化
C.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D.系统阐释了格物致知的认识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明代思想家湛若水认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王阳明曾说:“晚得友于甘泉湛子, 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湛若水的思想(     
A.继承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B.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反映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D.缓解了明朝政府的统治危机
4 . 朱熹在解释“格物致知”时说,只是对一事一物具体之理的认识而并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获得对最高天理的认识,人之心应指向最高层次的知识。“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据此可知,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终极目标是
A.实现思想的统一B.探求科学之真
C.追求政治的清明D.探寻道德之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某高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A.先秦儒学B.黄老之学C.汉代儒学D.宋明理学
9-10高二·山西吕梁·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以下列哪一种叙述回答(  )
A.学问要求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贤先圣的经验心得
C.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反省D.要勤于温习
2021-09-27更新 | 154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首发】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高僧神秀是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下列思想家中与神秀的思想最接近的是
A.庄子B.程颢C.王阳明D.朱熹
8 . 下表是宋代理学家的言论。由此可知,他们
言论出处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程颐、程颢《二程集》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朱熹《论语集注》
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着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陈淳《北溪字义》
A.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B.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
C.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D.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9 . 朱熹说:“非礼勿视,便是天理;非礼而视,便是人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心即理也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王阳明认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圣人并非有全知全能的禀赋,圣凡之间的区别在于至人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并努力践行,使其心纯乎天理。”由此可见,阳明心学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B.具有平民化的倾向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D.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