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有学者如此评论理学的某一观点:“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与该观点相契合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
A.万物同体B.致极良知C.人悦易从D.随材适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从唐末到两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
A.致良知
B.理即天道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2018-03-16更新 | 337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心外无理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
6 . 李约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
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B.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
D.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2017-11-12更新 | 358次组卷 | 2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者爱人
B.“三纲五常”
C.“格物致知”
D.“正君心”
2017-11-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理学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们因何而乐?此事发生在
A.西汉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知行合一
C.克己复礼
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10 . 《朱子语类》中有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
B.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C.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
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