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常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如程颐在鸣皋书院讲授自己所著的《易经》,陆九渊在象山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自己的著作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书院生徒还学习散文、传记文、议论文。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宋代书院生徒学习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公羊传》,以及《谷梁传》等。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据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
2022-01-10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2021-12-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朱文公文集》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儒学是如何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
2020-10-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颢思想的实质体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
2021-01-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3: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材料3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主要 相同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臵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君臣观的历史价值。

材料三 冯友兰在1940年推出的《新事论》一书指出清末思想与民初思想的八大区别不同,见下表。

清末思想(18401911年)民初思想(1912年民国建立后)
讲文化的共同性讲文化的特殊性
西洋人专信弱肉强食西洋人专信自由平等
重视西洋的物质文明重视西洋的精神文明
注重实业注重玄谈
体用两橛体用倒置
看不起西洋人崇拜西洋人
只是空洞地谈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教女人自动地反抗礼教,学习娜拉离家出走
照清末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照民初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注定要吃大亏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思想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1-02-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归纳图1所反映历史时期思想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国。
(2)分析图3和图2之间学术思想有何关联,并说明这一关联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020-11-19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