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等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新的观念”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3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出现要早近一百年。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021-01-05更新 | 408次组卷 | 5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热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年),中国著名人口学者,其思想主要体现在1793年撰写的《治平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清朝初年,“隙地未尽辟,闲鏖未尽居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关于人口问题的调整,他指出:“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日: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

——摘编自洪亮吉《治平篇》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著名人口学家,1798年,出版《人口原理》,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他认为“在一定时间内或长久地不结婚,并在独身期间性行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贾谊的主张……这是使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相适应并且完全符合道德和幸福要求的唯一方法。”“对人口增长的积极抑制包括以任何方式过早地缩短人的寿命的一切原因,例如不利身体健康的各种职业,繁重的劳动和长期在露天干活或生活、由于贫困引起的饥寒交迫、对儿童抚养不当、大城市和制造厂、一系列常见病和流行病、战争、鼠疫和饥荒。”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亮吉关于人口问题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洪亮吉和马尔萨斯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
2021-01-0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沙龙文化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龙”一词的原文是salon(客厅)。是上流社会社交的中心。14、15世纪,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伽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在16世纪的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马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阂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18世纪的沙龙是属于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喜剧、哲理小说都要先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再复印。19世纪中叶,由于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资产阶级倡导的简朴、物质之风主导着社会的潮流.沙龙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全部基础而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了。

——摘编自肖琦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1)编写一幕18世纪发生在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 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西方近代以来沙龙的发展变化,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6 . 伏尔泰的《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以故事的形式阐发牛顿的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他声称该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的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此举主要意在
A.鼓励法国民众投身自然科学研究B.推动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C.阐述自然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D.以自然科学抨击宗教神学
7 . 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其作品以高度的逻辑性,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数理平衡及宇宙和谐,并将宗教与世俗气息渗透其中,其中《谐和音律曲集》是钢琴律制十二平均律的完美体现。巴赫的音乐反映了,当时欧洲
A.民主革命思潮出现B.近代科技革命产生
C.理性主义逐渐兴起D.宗教改革运动扩展
8 . 康德反对封建特权,强调平民最值得尊重,但又声称,凡人皆应服从现有的立法权威;他对法国大革命表示同情,但又反对处死国王路易十六。这反映出
A.康德的思想处于不断变化之中B.康德思想不符合德意志的需要
C.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D.康德主张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一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据此判断该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哲学通信》B.《社会契约论》C.《论法的精神》D.《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2021-01-0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其文艺复兴开始较欧洲大陆晚,但是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要阵地,在远离宗教的黑暗之下,与封建体制相对暧昧的关系使得英国人民对于社会的思潮看法非常与众不同。……在文艺复兴的大思潮下,英国进行着一场与众不同的思想运动,结合英国自身的特点,以戏剧为主要形式,以莎士比亚为领军人物,用作品去反映生活、渗透思想,让作品中充满着近代化的气氛、资本主义的气息。

--摘自张文妮《从莎士比亚看英国文艺复兴特点》

材料二18世纪和十六七世纪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十六七世纪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都是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世界和宇宙的实际情况: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与现存的政治秩序发生冲突,甚至还公然向现存的政治权威表示敬意。18世纪则不同,那时的哲学家们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的。这样,他们必然与现存的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现存政治和思想权威的颠覆者。这使得18世纪的思想家们总体上带有浓重的革命色彩。

-摘自徐鹤森《试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阅读材料一,指出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从英国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所学说明“与封建体制相对暧昧的关系”如何推动英国的近代化转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十六七世纪欧洲科学家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指出18世纪思想家颠覆“现存政治”的主要思想武器。
2021-01-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