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35 道试题
1 . 科学的发展和理性的高扬标示着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进步,而在《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却认为科学进步是道德败坏的根源,文明的演进反而意味着人类的堕落。据此可知,卢梭
A.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B.认识到自由受限的根源
C.反对科学技术的作用D.揭示了当时的道德危机
2 . 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的自然哲学,试图将世俗伦理从神学与教权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开明君主,试图将绝对主义王权从政权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自然经济,试图将国家经济从腐败和衰落中解放出来。这表明当时
A.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理性之光
B.启蒙思想家深刻反思理性主义的弊端
C.启蒙思想家意在借助中国文化宣传理性
D.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有着理性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62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一致法令”规定将不信国教的教师和学生排除出大学,如牛津大学。1689年又通过“宽容法令”允许不信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学院,提供范围更广的课程,如现代语言、历史学、地理学和化学等。瓦林顿、北安普顿和哈基内等学院在启蒙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上超过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摘编自孙瑜《大学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巴黎大学自1638年起,就不给新教徒颁发学位证书并极力对抗和扼杀进步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更是顽固地抵制新思想的渗入:17世纪下半叶,禁止使用笛卡尔的著作;宣布卢梭的《爱弥儿》为禁书。……法国在18世纪有20所左右发展比较充分的大学,但只有蒙彼里埃一所大学在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生机论”的主要中心,它促成了生命科学在18世纪后半期的转变。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大学设立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期间,法国大学出现的变化及其背景。
4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北美史学家时常抱怨,中国的“教科书问题”,总是腰斩他们的“革命史”,把一部完整的美国革命史按照自己的口味裁剪成一段“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早期历史,视野所及,似只有从1775年到1782年的独立战争,却将更为重要的1782年至1787年的制宪历史弃之不顾。另有一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要理解这场革命,仅仅延伸至1787年也还不够,这场革命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独立战争,第二段落为制宪活动,第三段落是从费城制宪到1800年杰斐逊大选获胜,政党轮替执政,人类第一次实现统治权力的和平交接。美国革命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段落,那就不是革命,而是一场战争,甚至仅仅是一场内战:同一民族内部母邦与移民之间发生的分裂性内战,并不是外来异族统治与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民族战争”。这场“内战”后来之所以发展为“革命”,是在“内战”结束之后的第二、第三段落,从1787年至1800才从容开展。

——朱学勤《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中译本)序》


材料列举了中美两国史学家关于“美国革命史”的不同叙事模式,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叙事模式进行说明和评价。(评价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合理,论述充分。)
2020-12-3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近代某一思想家曾说:“天然的自由彻底被摧毁了,而保障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法律却永远固定下来,这些法律将富人的巧取豪夺变成一种不可变更的特权。”该思想家
A.认为人性本善,知识进步有害于人类幸福
B.主张国王应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行政权
C.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实行“开明专制”
D.确立了人类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6 .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君主的权利与党派的信仰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精神D.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2020-12-29更新 | 7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伏尔泰将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朝夕膜拜,他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也多有共通之处,二者都是通过道德或法律的约束,得到整个社会相对的自由。这说明伏尔泰
A.推崇孔子的政治理想B.借助中国儒家学说宣传启蒙思想
C.主张有条件的自由平等D.认为道德自律是自由的首要条件
2020-12-28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新高考五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国时期的信仰危机要远远惨烈于了前两次,因为这一次远道而来的西方人无论是在物质上、制度上和科技上,最后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人,而且他们还保留了蛮夷的野蛮和残暴。这就使得中国人不仅面临着信仰的危机,而且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与西方人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中国还占据着优势,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不仅无法征服中国人的精神,也没有办法灭亡中国这庞然大物┅┅但是当西方列强开始转变策略,扶持同在东亚的日本进攻中国的时候┅┅彻底摧毁了天朝的最后一丝颜面,中国人的天朝信仰彻底崩溃,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和恢复。

——王诚《论中美各自命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引发了信仰危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颏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榆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捉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外患对日本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自1764年至1854年,外患达52次之多。……日本“一君万民”的国体同“尚武”的日本民族性格的结合,以及同此前具有扩张性的日本民族主义的结合,构成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必要条件。

——《日本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的三个阶段》冯玮


(3)阅读材料三,概括日本民族主义的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盛行还有哪些因素?
2020-12-2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晨,启蒙哲学家转而从具体的经验和个别的事实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景。理性不再是上帝的赐予,而是植根于人自身的一种禀赋和能力,人类不必依靠上帝的指引,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这可以说是启蒙运动最核心的诉求。

——摘编自【英】约翰·罗伯逊《启蒙运动的再思考》《世界史》

材料二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晚清知识分子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

——摘编自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诉求,并简析这些诉求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启蒙"概念演变的进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