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陈旭麓指出:“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洋务运动为了富国强兵,是‘师夷之长技’;戊戌变法为了救亡图存,是吸取西学以变政。”他意在强调
A.政治变革具有思想启蒙作用B.鸦片战争刺激了民族的觉醒
C.学习西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D.中西交汇促进改良思想创新
2 . 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华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从而被大量吸收,不经过这一模式的调和和折中是很难融会的。“这一模式”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021-05-17更新 | 34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²+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 . 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期济运,得纤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见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2020-02-20更新 | 57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指出,以往所接触的民族,纵能凭其一时武力,乘中国之弊,以下图逞,彼此形势犹可相埒。近代所接触的西洋则大不然。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于是张皇失措,自处处人,两无是处,遂陷入悲运。材料旨在说明
A.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国发展
B.甲午战争加速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
C.战争改变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D.近代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体西用”的现实价值在于使“西学为用”合法化,中学一统天下的封闭僵化局面得以改变。“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否应该对中国的传统体制进行某些改变成为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说明“中体西用”的主张在当时
A.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8 .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2018-06-09更新 | 6308次组卷 | 70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其强调不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而受到后世的强烈批评。但是,当时洋务派提出这种指导思想除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外,还有一种策略性考虑。“策略性考虑”主要指的是
A.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B.打消西方国家的疑虑
C.促进中学西学的融合
D.适应清政府财政困难
10 .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与林则徐追求根本一致的现象是
A.提出用革命“明公理,去旧俗”的主张B.提倡民主科学大旗,反对专制愚昧旧俗
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