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2016-11-27更新 | 255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5届陕西宝鸡中学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2 . 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
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
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3 . 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书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而能超衰振弱者”
4 . “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A.孔子:“克己复礼”B.张之洞:“中体西用”
C.鲁迅:“打倒孔家店”D.康有为:“托古改制”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局论”思想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D.“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今日宜日鉴诸国,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
材料三: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 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 06期
材料四:鲁迅:“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属于哪个派别的思想?请用一句话概括其思想主张。这种思想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4)材料四表明鲁迅、钱玄同以及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你有什么认识?
2010-12-31更新 | 7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