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以下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B.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C.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
D.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
2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久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下列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内容特点的是
A.李鸿章洋务运动
B.康有为维新变法
C.孙中山辛亥革命
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3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实业救国思想
4 .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2018-06-09更新 | 6308次组卷 | 7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廷中部分官员
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7 . 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A.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B.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C.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2018-03-01更新 | 173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7届陕西西安铁路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8 . 下图是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示意图,空格内应填写
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维新变法D.三民主义
9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01-14更新 | 113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2018-01-11更新 | 312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