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権
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
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019-06-21更新 | 4991次组卷 | 7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作用的认识。
5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维护周礼,力图稳定统治秩序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论语》与《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019-01-30更新 | 629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8 .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2019-01-30更新 | 1503次组卷 | 67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
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2019-01-30更新 | 949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0年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2018-11-28更新 | 2251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