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S品系家蚕是人工构建的家蚕品系,构建过程如下图。图中 a、b为隐性致死基因,呈连锁状态的基因间无互换。Os基因控制油蚕,蚕体透明,可用于家蚕的筛选。S品系家蚕可作种蚕和普通蚕(非油蚕)杂交,用于家蚕的制种。通常,雄蚕食桑叶少且蚕丝质量好,因而蚕农喜欢只养雄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建S 品系家蚕过程中只发生了基因突变B.S品系家蚕的基因型有3种
C.S品系雄蚕作种蚕时,子代全为雄蚕D.S品系雌蚕作种蚕时,子代应去除油蚕
2 . 黏多糖贮积症是由IDUA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细胞中IDUA基因转录出的mRNA 长度不变但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最终导致合成的 IDUA酶失去活性,引发黏多糖积累过多而无法及时清除,造成人体多系统功能障碍。
(1)造成IDUA 基因突变的原因是由于碱基对____。(选填编号)
①缺失     ②增添     ③替换
(2)异常IDUA 酶与正常IDUA 酶的差异体现在____。(选填编号)
①氨基酸的数目不同     ②活性中心结构不同     ③催化的底物种类不同
抑制性tRNA(sup-tRNA)的反密码子可以与终止密码子配对。在IDUA 突变基因的翻译过程中,加入 sup-tRNA 可获得有功能的全长蛋白。
(3)抑制性tRNA 的功能是____。
A.使翻译提前终止
B.抑制氨基酸脱水缩合
C.改变 mRNA 的序列
D.使终止密码子编码氨基酸

不同的sup-tRNA可以携带不同氨基酸。科研人员将不同的sup-tRNA导入实验动物体内,并检测了IDUA 蛋白的分子量(条带的粗细可以反映分子量的大小),结果如表,其中“-”代表未加入。

sup-tRNA 携带的氨基酸种类

对照组

实验组(黏多糖贮积症个体)

-

-

色氨酸

酪氨酸

丝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谷氨酸

全长 IDUA 蛋白


(4)据表分析, 可继续探究用于治疗的 sup-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选填编号)
①色氨酸②酪氨酸 ③丝氨酸 ④亮氨酸 ⑤赖氨酸 ⑥谷氨酸
(5)科研人员利用选定的 sup-tRNA 对IDUA 突变基因纯合小鼠及 IDUA 基因敲除小鼠进行治疗,检测肝脏细胞IDUA酶活性和组织黏多糖的积累量。与不治疗的小鼠相比较,下列预期的实验结果中,可说明治疗有效的是____。
A.IDUA突变基因纯合小鼠IDUA酶活性高,组织黏多糖积累量少
B.IDUA 基因敲除小鼠IDUA酶活性与组织黏多糖积累量无明显差异
C.IDUA 基因敲除小鼠 IDUA酶活性高, 组织黏多糖积累量少
D.IDUA 突变基因纯合小鼠IDUA酶活性与组织黏多糖积累量无明显差异

人类最常见的半乳糖血症是由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T) 缺乏而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用B、b表示)位于第9号染色体短臂pl3区。在一般人群中, 约每150人中有1人为该病基因的携带者。杂合子一般不发病,但其GALT活性仅为正常人的50%。某正常男子(甲)有一个患病哥哥和患病妹妹(乙),父母均正常。据调查:甲的父母是姑表亲,在该家族近五代中也出现过其他患者,但在五代以前从未出现该病患者和GALT活性较低的人。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6)半乳糖血症是一种____(填选项中的字母)遗传病。造成该家族患此遗传病的根本原因是____
A.常染色体显性          B.常染色体隐性
C.伴 X染色体显性     D.伴 X染色体隐性
(7)甲的父母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____。若甲的父亲当初与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____。由于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中含有从L代遗传下来的____概率高,近亲婚配可导致后代遗传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____结婚。
半乳糖血症是一种半乳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半乳糖代谢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8)半乳糖激酶(GALK)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q21-22区,在隐性纯合(a)时, GALK无法合成。若检测甲的血浆, 推测其半乳糖-1-磷酸浓度高于正常人。但却低于乙的概率是____;在乙的血浆中检测出虽然半乳糖-1-磷酸浓度较高,但半乳糖浓度不高,推测她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过多的半乳糖-1-磷酸堆积于脑、肝、肾小管等组织中,会引起这些器官损害。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分析,GALK、GALT基因通过____,进而控制性状。
S基因参与减数分裂过程, 与雄性动物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相关,研究人员围绕S基因展开了系列实验。
(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____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导致____。早期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其重要特征是____。该时期可依次划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五个亚时期。
雄性小鼠出生第10天可启动减数分裂。收集出生后10~18天小鼠睾丸制作切片并染色,观察野生小鼠(WT)与S基因敲除小鼠(KO)的生精小管横切结构,结果如图1;统计18d两组小鼠睾丸中早期精母细胞各期比例,结果如图2

(10)据图1可知,____d时两组小鼠的生精小管中均出现了染色质浓缩的早期精母细胞;但随着时间推移,WT的管壁精母细胞层数____、形态规则且排列整齐,KO的管壁精母细胞____:据图2可知,S基因缺失导致精子的发生被阻滞于减数分裂1的____
己有研究表明多个基因(R、P、E、C)参与精子发生的调控,为进一步探究S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检测了WT和KO睾丸中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3。

(11)图3中β-Actin蛋白的作用____
(12)据图3可知,与S基因发挥作用有关的是 R 基因和E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
(13)基于以上研究, 请提出一个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____
2024-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3 . 人类的先天性失明基因在选择上是不利的,但在某些特殊的群体中存在不寻常的高频率现象。据记载,在1780—1790年间,一次飓风袭击了西太平洋上的平格拉普岛,造成人类大量伤亡,存活下来的男性仅9人。这9人中有人携带着“先天性失明”基因。到了1970年,平格拉普岛已增加到1500人,而其中先天性失明的患者约有4%。
该岛上某对夫妇,丈夫先天性失明,丈夫的妹妹和妻子均患红绿色盲,丈夫的父亲也患先天性失明,而母亲色觉正常。研究人员根据先天性失明基因的序列设计了引物,对该家庭成员的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获得如下图谱。回答下列问题:

M:标准DNA   1号:丈夫   2号:妻子   3号:父亲   4号:母亲   5号:丈夫的妹妹
(1)造成该岛屿先天性失明频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在PCR扩增前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对先天性失明基因或其等位基因进行酶切纯化,为什么?__________。在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时,因DNA含磷酸基团,故使用pH为___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的缓冲溶液,DNA在电泳槽内的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移动。根据电泳结果可知,先天性失明基因是正常基因发生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3)据题干信息分析人类先天性失明的遗传方式有__________种可能性,为了能够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可在凝胶中加入荧光染料,根据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确定其遗传方式。
(4)若人类先天性失明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则这对夫妇所生的一个女孩与该岛屿中的某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育一个红绿色盲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
2024-02-29更新 | 3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4 . 某果蝇精原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上有五对等位基因,其中一条染色体b、c、d基因所在的片段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联会时,倒位片段会扭曲与同源片段形成倒位环,且联会后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基因B、C(b、c)之间或基因C、D(c、d)之间发生了一次交换,交换后形成了无着丝粒片段和双着丝粒桥,无着丝粒片段会因水解而丢失,双着丝粒桥会发生随机断裂,假设断裂处发生在相邻两基因之间。最终该精原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形成四个配子,整个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一缺失配子基因型为 ad,则另一缺失配子基因型为 ABc
B.若一缺失配子基因型为 ABC,则交换位点发生在基因B、C(b、c)之间
C.若一缺失配子基因型为 a,则双着丝粒桥断裂位点一定发生在 a、d之间
D.若该精原细胞无穷多,且均按图示过程完成减数分裂,则可形成 14 种配子
5 . 果蝇的小眼睛(复眼缩小)与正常眼睛、翻翅与正常翅分别由基因A(a)、E(e)控制,利用两对果蝇分别进行杂交实验,F1的表型及比例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正常翅小眼睛×♂翻翅小眼睛♀正常翅小眼睛:♂翻翅小眼睛:♀正常翅正常眼:♂翻翅正常眼=9:9:7:7
实验二♀翻翅小眼睛×♂正常翅小眼睛♀翻翅小眼睛:♂翻翅小眼睛:♀翻翅正常眼:♂翻翅正常眼=9:9:7:7
注:显性基因A的外显率为75%,即具有基因A的个体只有75%是小眼睛,其余25%的个体眼睛正常
(1)果蝇作为良好遗传学实验材料,其具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果蝇生殖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_____________
(2)只考虑眼睛大小,F1正常眼睛个体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若实验一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小眼睛和正常眼睛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
(3)果蝇翻翅相对正常翅是_____________(填“显”或“隐”)性性状,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
(4)实验一中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中正常翅小眼睛雌果蝇与亲本雌果蝇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5)实验二F1中翻翅小眼睛雄果蝇与F1中翻翅正常眼雌果蝇杂交,F2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
6 . 在红眼野生型果蝇中发现了极少数紫眼突变体。已知Henna基因是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编码基因。为证明 Henna基因突变是紫眼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突变体和野生型果蝇正反交,后代均为紫红眼
实验2:将野生型果蝇的1个 Henna基因转给突变体甲,发现甲的眼色变紫红;将野生型果蝇的2个Henna基因转给突变体乙,发现乙的眼色恢复至野生型
实验3:检测果蝇眼部蝶呤含量,发现甲的含量仅为野生型的79%,乙的含量升至 98%,与野生型差异不显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果蝇眼色性状受常染色体基因控制
B.苯丙氨酸羟化酶催化果蝇眼部蝶呤的合成
C.Henna 基因突变导致眼部蝶呤含量降低
D.完全敲除野生型的Henna基因,果蝇眼色会变紫色
7 . 药用植物板蓝根(2n=14)具有抗病毒及抗菌等作用,油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容易受病菌感染。某课题组将“华双3号”油菜(2n=38)与板蓝根进行体细胞融合,以期培育获得抗病菌的油菜杂交种。(图中AK5/AK6/AK8为板蓝根祖先染色体编号)

(1)研究发现,板蓝根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异,其中涉及的变异类型包括__________。
A.易位B.倒位C.缺失D.重复
(2)下列如图所示的变异与板蓝根进化的关系说明,合理的是________。
A.Q以及X区域的保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V区域的基因序列改变,为进化提供丰富原材料
C.板蓝根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D.板蓝根相比其祖先因基因数量减少,因而环境适应性降低

根肿菌是常见的油菜病原菌。研究发现有些油菜品种具有两对独立遗传的根肿菌抗性基因。为研究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以抗性植株和易感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结果如表所示。
子代表型数量(株)预期比值
易感抗根肿菌
F1911
F24363115:1
(3)根肿菌和油菜细胞属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区别是________
(4)若用A/a、B/b表示这两对基因,据表可推测,F2中易感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抗根肿菌油菜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_______
(5)根肿菌的种类繁多,为鉴定油菜品种感染的根肿菌类别,应________。(编号选填并排序)
①选取单菌落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而后感染油菜
②从感病植物根部提取菌样制成悬液
③稀释菌液,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中
④对单个菌落进行鉴定
该课题组获得的多个体细胞杂交种中,部分品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以及分裂过程中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占比如表所示。
杂交种体细胞染色体数后期I时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比的占比(%)
26:2628:2423:2927:25其它
AS15263.410.67.214.80.0
AS652~6232.39.68.211.038.8
AS752~5840.39.67.212.530.5
(6)在“杂交种”的育种过程中,需要________。(编号选填并排序)
①更换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诱导形成根或芽
②利用纤维素酶制备油菜和板蓝根的原生质体
③诱导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
④添加促融剂促进细胞融合
(7)如表所示杂交种AS1在后期Ⅰ时,有10.6%的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比为28:24,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编号选填)
①间期Ⅰ复制DNA出现差错
②后期Ⅰ部分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③后期Ⅱ部分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④前期Ⅰ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发生互换
(8)若要将获得的AS1、AS6和AS7等体细胞杂交种作为有性杂交的亲本,更适合选择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9)研究人员对“体细胞融合”策略进行改进,培育出了只含一条板蓝根染色体的“板蓝根油菜”,且这条染色体上携带有根肿病抗性基因。这一改进的优势是___________。
A.获得了双亲的大部分性状B.便于鉴定不同抗性基因的功能
C.获得的杂交种的表型更加多样D.降低不同物种间基因表达的干扰程度
8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HSP的遗传几乎见于所有遗传方式: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X连锁隐性遗传(XLR)等,HSP的分类依赖于致病基因SPGs的位置。图1是某家族关于HSP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1、I3携带SPGs且位置相同,Ⅱ6的SPGs只来自I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家系中HSP的遗传方式有______________
(2)Ⅱ10的SPGs来自______________。Ⅱ的致病机理与______________(填“Ⅱ6”或“Ⅱ10”)相同。
(3)AR模式的HSP患者在10~20岁之间开始发病出现症状,Ⅱ5为SPGs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Ⅱ7和Ⅱ8生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大后患HSP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4)在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的HSP中,其致病SPGs被命名为spastin基因,通过DNA序列分析发现spastin基因第8号外显子第1258位的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被替换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导致378位亮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该HSP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__。图2为spastin基因第8号外显子的部分序列,图中转录的模板链为_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在图中圈出发生替换的碱基对,并在括号内标注出核苷酸链的方向______________
(注: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CUU、CUC、CUA、CUG,谷氨酰胺对应的密码子为CAA、CAG)

   

9 . 野生型果蝇中有两种突变型果蝇,果蝇甲和果蝇乙,果蝇甲的杂交实验及电泳结果见图1,相关基因用A或a表示,果蝇乙的杂交实验及电泳结果见图2,相关基因用B或b表示,实验前互不带有对方的突变基因。B或b既可以存在于长片段中,也可以存在于短片段中。不考虑XY同源区段和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体乙的遗传方式为_____,图2中①的基因型是_____,若④与Bb杂交,子代bb的概率为_____
(2)从基因突变的角度分析,图1电泳图中3号果蝇只有一个条带的原因_____
(3)雄果蝇甲与雌果蝇乙杂交,得到的F1再互相交配,F2表型及比例如图所示(没有基因突变及互换发生)。F1的基因型为_____。研究人员发现F2的个体中存在致死现象,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请以雄果蝇甲为材料,选取F2中的雌果蝇与之杂交,探究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预计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
2023-05-28更新 | 4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10 . 摩尔根的弟子布里吉斯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白眼(XaXa)雌蝇和红眼(XAY)雄蝇杂交,绝大部分后代是红眼雌蝇、白眼雄蝇,这与摩尔根测交实验的结果完全相同。但每2000~3000只果蝇中就会出现一只红眼不育的雄蝇和一只白眼可育的雌蝇,他称其为“初级例外”后代。已知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与发育情况如下表所示:
性染色体组成情况XX、XXYXY、XYYXO(没有Y染色体)XXX、YY、YO(没有X染色体)
发育情况雌性,可育雄性,可育雄性,不育胚胎期致死

(1)布里吉斯对此现象提出假说:在雌蝇减数分裂时存在X染色体不分离的现象,两条X染色体同趋于细胞一极,从而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初级例外”后代。布里吉斯没有将“初级例外”判断为基因突变,理由是____________
(2)此时布里吉斯提出的假说还不一定正确,原因是一个正确的假说仅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进一步把“初级例外”的白眼雌蝇和正常红眼雄蝇进行杂交,约有4%的后代是白眼雌蝇和可育的红眼雄蝇,他称其为“次级例外”。由此可推理出唯一可育的“初级例外”白眼雌蝇在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联会概率_____________(高于/低于)X、Y染色体联会。
(3)从细胞学水平证实布里吉斯的假说,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初级例外”细胞的____________
2023-05-28更新 | 3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三模理综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