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为探讨轻度干旱胁迫下喷施外源植物激素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分别用6-苄氨基嘌呤(6-BA)、α-萘乙酸(NAA)和脱落酸(ABA)处理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甘薯,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处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CK27.138.37
LD18.445.64
LD+ABA24.057.35
LD+NAA25.197.70
LD+6-BA26.228.02
注:CK:时照;LD:轻度干旱;LD+ABA:轻度干旱+脱落酸;LD+NAA:轻度干旱+α-基乙酸;LD+6-BA:轻度干旱+6-苄氨基嘌呤。
A.与外源激素组相比,LD组的处理是喷施不含外源植物激素的溶液
B.轻度干旱条件下,喷施三种外源植物激素均能提高甘薯产量
C.轻度干旱条件下,喷施6-BA对甘薯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减产的缓解作用最明显
D.6-BA,NAA和ABA既可通过人工合成,又可由植物体自身合成
2 . 水杨酸(SA)对植物抗逆性有一定作用。为研究SA作用机制,科研人员用适宜浓度的SA喷洒小麦叶片后,测定两种光照条件下的D1蛋白(D1是促进光合作用活性的关键蛋白)含量,结果如图甲所示(实验一、二为重复实验)。科研人员继续在较强光照强度下进行了相关实验,以探究SA对小麦作用的适宜浓度,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A通过减少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程度,降低抗逆性
B.图甲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
C.为确定SA作用的最适浓度,应在0.1~0.3μmol/L之间进一步实验
D.较强光照下,特定浓度NaCl与SA对小麦光合作用存在协同作用
3 . 植物在受到机械损伤或昆虫取食时,会产生防御反应。为研究合作杨损伤信号传递中脂氧合酶(LOX)、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的变化及关系,进行如下实验,用止血钳快速夹伤合作杨植株叶片,迅速将损伤植株与另一长势相同健康植株放入同一密闭玻璃气室内,避免枝叶相互接触。以气室外健康植株叶片为对照,定期采集叶片(诱导叶指密闭玻璃气室内健康植株叶片)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图l、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机械损伤在一定时间内可提高损伤叶和诱导叶LOX活性
B.图2显示,与损伤叶相比,诱导叶ABA和J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峰值滞后
C.损伤叶产生防御反应的同时可能还会释放挥发性物质,诱导邻近健康植株叶片也产生相同的防御反应
D.在降低自身损伤的同时,使邻近的健康植株提前出现防御反应,不利于种群生存
2024-05-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一)生物试题
4 . 光敏色素是一种接收光信号的蛋白质。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缺失的突变体、光敏色素B缺失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培养基上,光照下培养8天后,测量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AC浓度,因变量是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的相对长度
B.PAC对野生型水稻和光敏色素B缺失的突变体水稻幼苗的地上部分抑制效果基本相同,对主根长度作用效果不同
C.赤霉素可抑制幼苗主根生长,且抑制效果与光敏色素无明显关联
D.在上述PAC浓度范围内,光敏色素A对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几乎无影响,光敏色素B对幼苗的主根生长起促进作用
2024-04-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某地区种植的冬小麦经常出现白苗病。甲同学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乙同学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丙同学为判断哪个观点正确,利用三组长势相同的冬小麦幼苗完成下列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培养液实验处理观察指标
全素培养液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育相同的一段时间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缺锌培养液
缺镁培养液
A.组别①是对照组,组别②③都是实验组
B.乙同学提出该观点的依据是——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缺镁导致叶绿素无法形成
C.若②组冬小麦幼苗表现出白苗病,而①③组正常生长,则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D.若①组正常生长,②③两组冬小麦幼苗都表现为白苗病,则甲乙两同学的观点都正确
6 . 某研究小组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黑网、红网、蓝网遮阴处理以改变茶树生长的光环境,以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茶树为对照组,检测不同遮阴处理下茶树叶片的植物激素水平,相对含量变化如下表。

植物激素

对照组

黑网组

红网组

蓝网组

脱落酸

0.98

0.97

0.51

1.76

赤霉素

0.96

0.95

1.36

1.98

生长素

0.95

0.94

1.21

1.86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不同遮阴处理下激素含量变化不同可能与体内不同的光敏色素有关
B.蓝网遮阴处理对茶树叶片中检测的三种激素积累均表现为促进作用
C.红网遮阴处理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可引起植株抗逆性增强
D.黑网遮阴处理导致光照强度减弱,而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可能未发生改变

7 . 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光可增加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从而促进生长素被氧化为3-亚甲基代吲哚,后者没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为验证该原因,科学家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麦幼苗进行实验。将小麦幼苗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光照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麦幼苗的高度,并测量两组小麦中3-亚甲基代吲哚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植物的尖端可以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从向光侧运向背光侧
B.甲组应用适宜强度可见光照射,乙组用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照射
C.生长素主要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由色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
D.实验结果应为甲组比乙组长得高,3-亚甲基代吲哚的含量也比乙组高
8 . “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捕杀殆尽后,浣熊大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 鳚),导致该岛屿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该岛屿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大型肉食动物)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观测区相关数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会导致该岛屿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B.恐惧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并减少了捕食时间
C.该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播放浣熊捕食者叫声的对策有利于恢复该岛屿的生态平衡
9 . 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某班学习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方案1: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观察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的腐烂情况。方案2:以土壤浸出液为材料,检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情况。下列关于这两个方案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方案1应设置两组,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土壤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微生物的作用,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落叶的腐烂情况
B.方案2中实验组取30mL土壤浸出液加到含淀粉糊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适量液体,可滴加碘液后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C.方案2中对照组向装有淀粉糊的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一段时间后取出适量液体,加入斐林试剂即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D.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如方案1实验组土壤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这属于控制无关变量

10 . 对烟草花叶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导致了病毒这一种新的生物类型的发现。细菌滤器是一种孔径小于细菌的过滤装置,细菌及比细菌大的细胞都不能通过。下面是科学家所做的一系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将患病叶片研磨液注入正常烟草叶脉中,正常烟草患病。

实验二:将患病叶片研磨液高温处理后,则不能使正常烟草患病。

实验三:将患病叶片研磨液经过细菌滤器后得到滤液,能使正常烟草患病(这种滤液被称为感染性滤液)。

实验四:在感染性滤液中加入大量蒸馏水稀释,也能使正常烟草患病。

实验五:将正常叶片研磨液经过细菌滤器得到无感染性滤液;在感染性滤液中加入与实验四所加蒸馏水同体积的无感染性滤液,能使正常烟草患病,且患病程度与实验四相同。

综合上述实验分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说明烟草花叶病可能由非生物因素引起
B.不能排除由细菌本身引起烟草花叶病的可能性
C.说明烟草花叶病很可能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分子所引起
D.说明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在无细胞的滤液中不能增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